沈處默 作品

第10章 齊魯不寧(2)

 在信息發達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尚且有信息不對稱引起的謠言,何況那個信息傳播速度極慢的年代。正確的信息得不到傳遞,流言臆測乘機佔領陣地。

 屏障瞬間被突破,可見“間諜”的破壞力之強,誰知道他們還向吳國人透露了什麼?再加此次吳國出兵,領兵者又是與魯國人有宿怨的公山不狃,整個形勢一看就對魯國是諸般不利,這仗如何打?

 只有一個人堅持一定要頑強抵抗,絕不能因為吳國強大就輕易屈服,這個人就是子服景伯。

 在吳國與魯國的外交軍事攻防戰中,總是出現他的名字。只要吳國北上之心不死,魯國就要時刻準備著首當其衝遭遇欺凌,作為弱國的外務代表,他的才幹態度至關重要。

 雖然有勇氣加持,無奈吳國兵強將勇,氣勢恢宏,從費縣打到平邑再到泗水,直逼曲阜。到達泗水後,魯國大夫微虎率領三百死士準備夜襲吳王營帳,即將到達之際,季孫肥突然下令停止,吳王驚出一身冷汗,一夜遷移三次住處。

 吳王意識到,雖然主動權在自己手上,但是真要逼得太緊,恐怕兩敗俱傷,得不償失。只是為了給邾國討個公道,沒必要跟魯國拼個你死我活,還要保存實力跟齊、晉爭雄呢。

 於是,吳王提出議和。當然,條件是非常苛刻的。弱者求和與強者主動議和顯然不同,吳國掌握主動,條件理應由他提。

 聽聞吳國開出的條件,子服景伯十分不滿,當場反對。“當年,楚國圍攻宋國,宋國城內糧草盡絕,居民易子而食,析骨而爨(音‘竄’,義為‘燒火煮飯’),尚且沒有訂城下之盟。何況此時的我國,遠沒到山窮水盡的地步,這個盟約一簽,相當於出賣國家,絕不能籤。”

 子服景伯的自信來源於他對軍情的進一步判斷,“吳國遠道而來,軍士疲憊,不可能持久,我國只要再堅持一陣,主動撤軍的一定是他們。”

 不愧是審時度勢的外交家,一番話直擊事件核心。

 想一想,從拿下武城到屯兵泗水,從場面上看的確是吳國處處佔上風,既然如此,為何不直接揮師殺入曲阜,將魯國踩在腳下?肯定是吳國已經意識到了,魯國是塊硬骨子,吃不下來。這會兒是趁著場面佔優獅子大開口,生怕時間一長,魯國察覺到他們的疲態,化被動為主動扭轉戰局。

 可惜,跟所有亂世劇本一樣,賢能良士的良苦用心總是難逃被辜負的命運,季孫肥沒有同意子服景伯的提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