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10章 齊魯不寧(2)

 不得已,子服景伯只能揹著盟約,來到魯國郭門。吳國人扣押了子服景伯,魯國人以此為由,請求以吳國太子為質,雙方交換人質。吳王不想留下王子,只得釋放子服景伯,吳軍返國。

 說到這起事件中涉及的澹(音‘談’)臺子羽,不得不在此贅言,因為又一名孔子的弟子出現,且有一個典故值得提及。

 澹(音‘談’)臺子羽又名澹臺滅明,子羽是他的字,生於魯國武城,拜孔子為師,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孔門十哲”中以擅長文學典籍著稱的共兩人——子游、子夏,其中子游曾任武城宰,子羽又曾在他的手下做過小吏。

 由此看來,武城跟孔子及其弟子都頗有淵源。

 子游到任後,孔子跟弟子們四處周遊,正好經過武城。聽聞處處有絃歌之聲,孔子不禁莞爾,說道:“殺雞焉用牛刀?”其意大約是,武城不過是個小地方,禮樂卻是治國大道。治理這種小地方還用得著小題大做,以禮樂來教育嗎?

 弟子們聽到後,轉告子游,子游以為老師所言有失偏頗,正色道:“以前老師曾教導我們,為官者學習禮樂之義,就會有仁愛之心,知道如何愛護百姓。老百姓習了禮樂,就會恭順服從,容易驅使。所以,老師的教導應該放之四海皆準,為何武城不適用呢?”

 孔子一聽,立馬意識到自己的結論太過武斷,趕緊對弟子們解釋道:“子游之說,十分在理,你們要謹記在心。剛才為師的一番話,不過是玩笑,千萬別放在心上。”

 由此可見,子游是個知行合一的人。他把所學用於實踐,即使施展才華的空間狹小*逼仄,他仍努力踐行。

 師徒見面,格外親切,寒暄過後,孔子又問:“你在此地遇到什麼人才了嗎?”

 子游回道:“有個叫澹臺滅明的人,行不由徑,非為公事時常來造訪我。”

 所謂“行不由徑”,原意是走路不抄小道,後世將此作為成語,比喻行動正大光明,舉止端方。

 子游一說,孔子頓時萌生和這位君子見一面的想法。澹臺滅明早聞孔子大名,聽說孔子想與他會面,打定主意投身門下,向其學習。

 兩人第一次見面,孔子卻被嚇了一跳。

 來人形貌醜陋,形容猥瑣,生得矮小瘦弱,跟讀書人的斯文儒雅完全不沾邊。可能和預想的相差太遠,孔子心裡落差很大,面色有些難看,心裡千百個不樂意收其為徒。礙於自己曾提出過“有教無類”的教學主張,不能自打嘴巴,只好強顏歡笑勉強收其為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