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11章 齊魯不寧(3)

 或許,生活的魅力正在此——做好萬全準備,東風卻不來,功虧一簣;撒下種子,辛勤耕耘,除草澆水,事事周全,結果是滿腔熱情付之東流,兩片子葉都不見,倒是隨手栽種的幾枝柳條,無人看顧仍發新芽,新葉不斷,樹枝繁茂。

 當然,預料之外是有前提的——至少盡了幾分人事,而非混吃等死,毫無作為。

 回到人身上,作死的繼續作死,千篇一律,毫無新意。

 邾隱公的“顛顛廢廢”跟曹廢公不分伯仲,被釋放歸國後,他不思悔改,依舊鶯歌燕舞,胡作非為,荒唐恣肆。吳國無奈,將他拘捕廢黜,任命他兒子為邾國國君,是為邾桓公。邾隱公被帶到吳國,乘守衛不備,先後逃往魯國、齊國,苟且偷生。

 幸好吳國替邾國出頭也非出於大義正統,否則吳王估計要吐血。興師動眾把他救回,將士甘冒矢石,主帥差點被俘虜,誰知這個“肉票”獲救後依然作天作地,直到把大好江山拱手讓人,淪落到寄人籬下。

 總是有人習慣性的作踐在手的幸福,皆因得來不費功夫,只要投胎這門技術活掌握了要領,剩餘基本躺贏。由此可見,“厚德載物”乃至理名言,誠不我欺。沒有一定的德行積累,憑空擁有巨大的財富、爆棚的運氣,很快也會被消耗殆盡。

 行文至此,忽然想起《趙氏驕陽》裡的先克。軍政一*把*手的趙盾是他的世交叔叔,不到二十歲的他,位居中軍佐,可說是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好景不長,他付諸行動敗光福氣運勢,年輕的生命作為獻祭。

 年少有為,鮮衣怒馬,是被“光宗耀祖”、“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教育長大的中國人夢寐以求的成功典範。然而,這一切都需要與之匹配的汗水、淚水承載,不驕不躁、感恩惜福的心態加持。否則心態膨脹,不勝負荷,從高處墜落,只會粉身碎骨,身敗名裂。

 曹廢公、邾隱公,都是小國寡君,肆意作踐祖宗基業,比大國君王還任性,有部分原因大約是眼界格局所限。好比橫行鄉里的暴發戶,以為不可一世,俯視鄉民以為無人能與之同儔。殊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充其量不過是隻井底之蛙罷了。

 大國霸君,作天作地也不在少數。比如晉靈公,一言不和就殺僕役,殺大臣,簡直就是把獵殺人類當作快樂源泉的惡魔。又比如楚靈王,身邊圍繞著一百個人,發個脾氣罵十個人就算了。他偏不,把貴族世家、大臣小吏得罪個遍,九十九個人都恨他恨得咬牙切齒,真是“不死也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