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25章 霸國霸事(1)

 原來,齊國公孫揮的前鋒與胥門巢率領的吳國上軍相鬥正酣時,國書將中軍分為兩隊,前後夾擊吳軍。吳軍措手不及,慌不擇路趕緊逃命。

 齊軍的高明不僅於此,他們派去包抄吳軍的除了步兵,還有戰車。戰車的優勢在於,只要是開闊地帶,它們所到之外就是步卒的葬身之地。

 春秋時期,戰車的標準配備是:單轅兩輪,四馬駕車,車上甲士三人,配備步兵七十二人,再加後勤二十五人。

 甲士按左、中、右排列。左方甲士持弓弩,主射箭,是一車之首,稱“車左”,又稱“甲首”;右方甲士執矛戈,主擊刺,若有必要,還要肩負為戰車排除障礙之責,稱“車右”,又稱“參乘”;居中的是御者,負責駕馭戰車,隨身佩帶自衛的兵器短劍。

 步卒七十二人,一般分列在戰車左右,依據進退形成不同的隊形。若是進攻,他們會排成方形,隨戰車行進對目標發起進攻;若是收縮後退,他們則會聚集成圓形,以盾牌抵擋,掩護內圈軍士安全撤離。

 至於後勤人員,他們從事的主要是埋鍋造飯(大約十人)、割草餵馬(三五人)、保管兵器(三五人)、維修看管輜重(三五人)、救治傷員(三五人)等事項。別小看他們,作為戰場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定有他們一半的功勞軍功章才能收如囊中。

 戰車、戰馬、甲士、步卒、後勤雜役一共一百人,共同構成軍隊的基本編制單位,稱為一乘。“乘”是那個時代衡量國家軍事實力的最重要的標準,大約可以類比現代的軍費開支。像齊、楚、晉這樣的大國,基本都是“千乘之國”,魯國這樣的,一般是幾百乘,接近一千。

 冷兵器時代,尤其是春秋時期,戰車的作用非比尋常。它們個頭大,所到之外隆隆作響,是當仁不讓的鬥戰前鋒。除此之外,還身兼開路先鋒,為後面的步卒開道清路。與此同時,戰車上的甲士還要眼觀四路耳聽八方,負責協調作戰,與戰車共同組成名副其實的作戰核心。

 國書對戰車的運用,可說是領悟到了精髓。面對突如其來的大軍,再加體格龐大的戰車,吳國士兵早被嚇得七魂不見三魄。

 隨著戰車的碾壓,吳軍的陣形被破壞,不少士兵太過慌亂,以致成了車下鬼。這還不算,隨著戰車疾馳而來的還有隨車的步卒以及其後源源不斷的手持劍戟凶神惡煞的齊國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