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32章 英雄含恨(4)

 創一代吃苦耐勞,席不暇暖,宵衣旰食,日夜操勞,跟他們同甘共苦者,他們會感念於心,施恩圖報。享二代則不同。現成的豐厚財富,得之全不費功夫。阿諛奉承話聲聲入耳,逆耳忠言如刀刮針刺。前朝老朽口口聲聲護國忠君的勸諫,在他們看來,都是迂腐昏庸的陳詞濫調,惹人生厭。

 甜言蜜語順從心事,聽之耳酥心蕩,誰人不喜?辛辣直率嗆口傷身,聞之腥如魚蝦,人人避之惟恐不及。尤其是出身貴介的公子哥兒,生怕留下腥臊膈應,汙染嬌貴的身軀。

 一朝天子一朝臣。前朝遺老到了新主子面前成為昨日黃花,臭不可聞。如花美人失去知音賞識,不過是稀鬆平常的女子,可有可無。若是一朝被厭棄,怕是站著嫌礙事,坐著嫌佔地,連死都成累贅。

 暮色四合,夜色迷濛,伍子胥眷戀的目光仍停留在他親自勘察規劃的這座城,久久不願離去。

 那是病重床榻的老父親對塵世的依戀,是看著兒子一點點長大成人自己卻日漸老去的無奈,是親自參與這個世界的舊貌變新顏獲得滿滿的成就感後卻不得不面臨歲月無情被遺棄鄙夷的心酸苦楚。

 不知過了多久,他毅然掉轉頭,拖著沉重的步履回到他的居所。

 他一頭鑽進寢居,再也沒出來。

 寶劍贈英雄,英雄命歸劍。一把屬鏤劍,淚灑惜英雄。

 伍子胥留下遺言——待他死後,把他的眼睛挖出,懸掛在東城門上,他要親眼目睹越國軍隊殺進吳國,要吳王悔不當初!

 吳王夫差跟伍子胥同樣固執,他針鋒相對,命人用皮革把伍子胥的屍首包裹住,棄置江中,讓伍子胥看不到吳越的動向,死也要做個盲鬼!

 不愧是君臣,生要纏鬥,死也不放過,糾葛之深,生死未了。

 伍子胥的天真在於,就算他泉下有知,他的預言靈驗,那又怎樣?人死如燈滅,他少活的年月,吳王夫差可是一天也沒落下的縱情享有。他揮酒熱血成就的功勞,伯嚭替他享受,一天也沒有虧待過自己。而他,只能枕著孤苦淒涼的寒溼,煎熬著等待那一天的到來,勉強告慰自己。

 諸葛亮曾這樣評價伍子胥:“子胥長於圖敵,不可以謀身。”

 回顧伍子胥的一生,這個評價可謂十分中肯。以楚、齊、越為敵,他總能運籌帷幄制勝於千里之外。除了出色的政治軍事才幹,建城築營,星相觀測,吉凶福禍,他也盡在掌握。為何偏偏自己卻難逃厄運?

 是否某一次夜觀星相,五指聚攏時,他也曾有過蹙眉心悸,得知兇象已成,難逃一劫?或者他也曾試圖逆天改命,所以寸步不讓,而非退隱江湖,求個全身而去?很難想象智慧超群者竟然沒有一絲一毫的機會為自己尋得一線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