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43章 聖人失意(3)

 麒麟為何與聖人道窮有關聯,大約還得從麒麟的喻意說起。麒麟的模樣,古書描繪為:麕身、牛尾、一角,然而中國似乎並無此獸,所以其長相如何,眾說紛紜,沒個定論。無論其外表特性如何,它所代表的意義卻統一無分歧:麟者仁獸,聖王之嘉瑞。

 若有明王,麒麟遇合,天下大安。麒麟被獲,意味著明王已隱,不遇其主。孔子之所以傷懷,乃是自傷。他一生都在為周道復興四處奔走,不計疲憊心酸。可是親眼目睹麒麟被擒,戳破了他追逐理想的最後一塊麵紗——周道不興,已是既定事實,由不得他不認輸。

 歷代對《春秋》的評價,以漢代大儒董仲舒所說最切要義:“上探正天端,王公之位,萬民之所欲,下明得失,起賢才以待後聖。故引史記理往事,正是非,序王公。”

 用孔子自己的話來說,“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可見,在孔子心目中,《春秋》的地位之高,是他引以為傲的學術成果。修《春秋》是表,藉此傳達正統的儒學思想,宣揚儒家倡導的倫理思想和政治原則,才是孔子的真正目的。

 之所以這麼做,乃是察覺周道廢馳,言之不用,道之不行。所以力挽狂瀾,微言大義,裁製邪惡,樹立正統,震懾亂臣賊子,激濁揚清。

 麒麟被捕,孔子的失意到達極致。不到半年,又有齊侯被弒,凶兆再加血淋淋的事實,疊加在一起,合力逼迫孔子認清現實:他所做的努力,不過是白費心機,世道並不買帳。

 想像一下,此時的孔子沮喪到何等程度?周遊十四年,早已身心俱疲,被季孫氏高調迎回,本以為還能有機會施展抱負,誰知政見不容於世,仍然無路可走。那些與他患難與共志同道合曾經給予他慰藉的親人弟子卻接二連三的離去,怎麼看,都是窮途末路,日薄西山。

 麒麟一事,大約是後人附會,把仁獸與聖人強拉硬扯到一起,不必太過認真。

 拋開這些,孔子一生的際遇,實在令人唏噓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