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48章 小國大事(4)

 除了秉持一顆仁義之心,子路的治理才幹還有明察秋毫的過人能力加持。

 孔子這樣評價這位學生,“片言可折獄者,其由也與。”意思是,單憑一面之詞就能分辨善惡是非決斷訟獄的,只有子路。並非子路有陰陽眼,能看穿謊言直指真相。而是他襟懷坦蕩,心眼正直,所以能洞悉是非,分辨忠奸,不被假相偽裝矇蔽驅使。

 或許,只有大智大勇者,才能不為慾望左右,不被魔鬼妖怪迷惑,目光如炬,洞若觀火。他們心中的明鏡,彷彿開封府包拯眉心的月亮,總能及時現身,指點迷津,撥開迷霧。

 子路一生,忠義仁勇,隨性而行卻未誤入歧途,信守師道卻不固執迂腐。他用性命回報孔悝的知遇之恩,以身犯險也在所不惜。他的義無反顧不僅僅是被儒家思想的“捨生取義”所鼓舞,跟他性格的關聯更大。

 他是一把直來直往的劍,儘管步入暮年仍光芒四射絢麗奪目,完全不遜血氣方剛的當年。他的身上自帶俠義之氣,心懷為知己死的志向,渴望在生命中書寫濃墨重彩的篇章。他是一位剛烈的理想主義者,為了理想,他積極付諸行動,而非受挫則折,這個大約是他跟他的恩師最大的共通點。

 所以,儘管他的身上有許多孔子不讚賞的特質——比如粗野好武,不拘小節,不像傳統意義的儒者之類,卻不妨礙他們是感情深厚的師徒。

 即使衣衫襤褸仍然面不改色跟身著皮裘的士大夫並肩而立,毫無羞愧自卑,這就是子路。

 六十三歲仍毅然決然為知音赴死,死前仍恪守師傅教導,從容整理衣冠。子路的身上有少年人的稚氣,這種氣質跟他的年齡完全不匹配,卻意外的散發出迷人瑰麗的光彩。或許,這正是我們刻意追求卻苦苦得不到的氣質——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哪怕容顏老去,縱然溝壑縱橫臉龐,仍有一顆噴薄跳動的心,為愛而言,為愛而行,無怨無悔,無問西東。

 兩千年前的一位古人做到了,他的名字被記載在史書上,卻很少有人挖掘他身上具備的品質的現代意義。我讀到了,深受感動,引為榜樣。

 孔子曾經預言,子路“不得其死然”,可說是一語成讖。子路遇害後,孔子再不吃肉醬,害怕睹物思人。顏回是孔子最為賞識器重的弟子,子路跟顏回不同,他不是貧病交加的修道者苦行僧,但是他一定是孔子心底最耀眼的一道光。

 他把所學儘可能的運用到為政日常,去實踐去測試去糾錯。他聞過則喜,聞善則行。孔子失意的大半生中,子路一定是他難得的驕傲之一。因為他的存在證明,只要努力實踐,這個世界可以變得更好,哪怕是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