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55章 父子論政(3)

 身為上將軍的范蠡一眼看穿越王的心思,他上前進行了補充。因為此役事關重大,只能贏不能輸,所以戰術上一定要精巧細緻,為此,他已備好幾條計策供越王參考。

 越王豎起耳朵,聽范蠡如此如此說了幾句,頓時龍顏大悅,立馬拍板定案。由越王率越國主力全力殺至吳國,范蠡、文種則分領左右兩軍,隨時策應。

 越國的軍士乘船出發,吳國的探子很快收到消息。兩國軍士在各自國王的帶領下,列陣於笠澤兩岸,虎視眈眈。

 黃昏時分,勾踐命左右兩軍擺好陣勢,將士擊鼓,佯裝渡江,迷惑吳軍。吳王猜測,天色已經暗下來,越軍應該入夜才會過江。同時,吳王判斷,越軍會分兩路前渡。

 吳王決定先發制人,搶佔先機。他命上下兩軍立馬上前,堵截越軍。此時,越軍偵察到吳軍的動向,他們偃旗息鼓,派中軍悄無聲息的直奔吳軍大營。原先預備渡江的左右兩軍則按兵不動,稍後再出發。

 吳國的上下兩軍正在努力尋找越軍,誰知水裡沒有,越軍從天而降突然出現在吳軍營地門前。事發突然,留守的吳軍倉促應戰,很快被打散,七零八落,潰不成軍。

 吳軍慌成一團,都趕去營地支援。越國的左右兩軍趁機渡江,很快上岸,與趕到大本營的吳軍正面相遇。一番激戰,越軍大勝。

 吳軍無奈,只得撤退,吳王在笠澤附近一條岔道重新收集散兵,雙方再次激戰。窮兵勇猛,眼看越軍就要敗下陣來。萬分危急之時,范蠡帶領舟師從側翼包圍吳軍,這支奇兵來得突然,且又驍勇強悍,吳軍再次敗下陣來。

 第二次戰敗,吳軍胥門巢戰死,吳王無奈,只得帶領殘兵往吳國撤退。

 撤退的過程中,文種帶領的一支敢死隊一馬當先,攔住吳軍的去路。為了逃命,吳軍只得奮力死戰。一方是連贏兩次,士氣高漲,越戰越勇,另一方是嚇破了膽,急著撤離。為了保護吳王全身而退,吳國下軍首領王子姑曹戰死,他的犧牲換取了吳王率領的中軍倉惶撤回姑蘇城。

 “笠澤之役”,吳軍三戰三北,一敗塗地,元氣大傷。越國則憑藉此役取得了對吳的主動權,吳越爭霸以此為轉折,形勢逆轉。

 “越國如東昇旭日,吳國已是日薄西山。”趙毋恤發出重重的感嘆。

 蔡墨曾對他說起諸侯各國的過往今生,吳國從一個偏安小國發展到今日能與齊晉分庭抗禮,可說是相當不容易。他是打心底裡佩服吳國曆任國王的勵精圖治,只是想不到,自己仍是冉冉上升的青年,吳國卻已夕陽西下,頓覺非常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