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6章 智氏之能(2)

 

“從哪家開始?”智瑤已經迫不及待。

 

“韓氏。”

 

“緊接著是魏氏,最後是趙氏?”

 

“正是。”

 

“此計甚妙!”智瑤拍手稱快。“以公室之名,誰敢不從?若敢推拒,師出有名。逐一索要,不通信息,相互猜忌,必然個個遵從。”

 

“若是三家皆從,則三萬邑盡入我手。若是誰家不從,合而攻之。”郄疵總結道:“妙就妙在,三家雖睦,索地之事必然不會互通有無,離間之計已然成形。”

 

郄疵之所以有此定論,乃是基於這樣一個假設:在利益面前,人都是自私的,寧可對方吃虧,也不可能犧牲自己。

 

所以,若是智氏向韓氏索地,考慮到自己實力最弱,韓氏會答應智氏的要求。目的是保自己平安,把戰火引到別人身上——萬一別人不允諾智氏的要求,智氏將會發兵討伐。

 

如果韓氏把自己的處境告訴魏氏,他會擔心魏氏為了自保,向智氏獻出更多的封邑。如此一來,韓氏雖獻地,卻因給得太少被怪罪,很可能會引火燒身。

 

魏氏同樣會基於相同的考慮,不會把自己被索地的事情告知趙氏,以免自己要付出更多的代價自保。

 

有人要問,三家坐在一起商討如何對付智氏不就行了?問題在於,他們是否有同心協力對付智氏的決心勇氣?智瑤任正卿以來,晉國在中原舞臺重新煥發生機是不爭的事實,智氏一路高歌猛進頻頻凱旋報捷拿下領地封邑無數也是鐵打的真本事。

 

此時的智氏,實力已遠超鄭衛,可比肩齊秦。在如此強大的壓迫之下,韓、魏、趙任何一家都不具備與其單獨挑戰的實力。甚至加在一起,也未必有十足的把握能贏。

 

說到勇氣,大多源於人受到外界壓迫而且是到達極限才會迸發出來。和風細雨好吃好喝時,人是好逸惡勞求穩不求變的。

 

韓、魏兩家在晉國發家較晚,根基不夠深,積蓄的實力也不夠強,長久以來都是依靠與它族結盟自保。一個人也好,一個家族團體也罷,做人處事秉持某種風格習慣了都會形成路徑依賴。

 

進取的家族因為父輩的感召,兒子會繼續奮發向上鍥而不捨。相反,保守自持只想守好一畝三分地的先輩在前,後世子孫偏向自保知足的更多。

 

安逸太久的韓、魏兩族,顯然不具備酣戰一場拼個你死我活的動力鬥志。

 

趙氏則不同。

 

他們的家族血統裡一直有股狠勁傳承至今。從最早的趙盾到最近的趙鞅和現任大當家趙毋恤,都是殺伐果斷的強勢人物。他們從不輕易認輸服軟,目標明確,堅定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