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家老三 作品

第305章 教育為本

 蘇聖平接著又對村長說:“那戶人家被人欺負了?” 

 村長一愣,答到:“這事比較複雜,屬下也不懂他們是不是被欺負了。” 

 蘇聖平問到:“還有這回事,你講講。” 

 村長沉吟了一下,道:“李家村是比較早設立的村落,當初給村民建造房屋的時候都比較小。這戶人家五口人,爺爺一個房間,夫妻倆一個房間,已經是比較狹小了,兩個小孩以前還比較小,分開和爺爺、父母一起睡,這也沒什麼問題。” 

 “這幾年孩子大了,他們家條件也改善了,就想在邊上新起一間屋子給兩個小孩睡。按說沒有問題,這種情況李家村有很多。他們家如果要再造一間屋子呢,會佔到一點路面,否則房間還是太小了,等孩子再長大一點還得翻建。” 

 “但是,他們家後面還有一戶人家,路面被佔到一點之後,他們家的牛車就過不去了。這樣後面那戶人家自然就不同意他們家造房。關鍵是後面一戶人家,家裡人口多,有三個十來歲的小孩,早就又新造了兩間屋子。所以兩家就鬧了矛盾,而後面那戶人家的人比較多,就控制住不讓他們造房了。” 

 蘇聖平問到:“那你們是怎麼處理的?” 

 村長答到:“這事,兩家說的都有理。一戶是有實際需要,一戶是自己得通行。我們一下子也不知道誰對誰錯。後來我們幾個還聚在一起開了個會,但也得不出結果。但是,我們討論的時候還是傾向於不要建房,畢竟這會影響後面那家的生活,至於前面的需求呢,可以異地重建房屋。” 

 蘇聖平站了起來,心想鄉間這種事情其實很常見,水源、田界、林界等等的糾紛時常出現,新城鎮下屬的這些鄉村之所以現在還沒有大量出現,主要還是因為“年紀輕”,沒有那麼多負擔,沒有那麼多歷史遺留問題。 

 像這兩戶人家的問題,涉及到一個叫“相鄰權”的法律概念。但是,這兩戶人家也好,這些村官也罷,都不可能懂得這個概念,他們只會以自己樸素的道德觀念去衡量誰對誰錯,這和那世的封建社會農村時期依靠宗族、鄉紳來統治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唯一有區別的就是目前來看這些村官暫時還不會徇私,但是以後就難講了。 

 要想確保這些村官能夠始終保持這種公正,一靠有效監察,二靠司法救濟。監察制度已經建立運行,但是這個司法救濟,實在是難。無論什麼時代,封建社會本質沒有什麼區別,通過科舉和通過國試就認為是通才,一縣縣令實際上在司法上有最終裁判權,這很不合理。縣令在知道自己不行的時候,權力又會轉嫁到負責刑名的師爺或者刑房主事身上,造成這些人把持司法大權,最終走向腐敗。 

 如果想建立司法體系,立法、司法、執法缺一不可,這其中就需要大量的人才,而現如今的條件下,想做到這一點實在太難。但是,這一刻蘇聖平心中漸漸堅定了在地方建立和行政、監察並行的司法救濟體系,形成完備的地方治理體系。有心爭奪天下,以正合以奇勝,完善的地方治理體系就是正的一面,但此正的上一層則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