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 章 二十三章





在場的考生看到第一頁總共六首詩,其中李白就佔了三首,不是寫秋,就是寫送別,現在又來了一首安慰友人的詩。




唐玄宗之前的文人真的很想問李白,你是不是給神女塞錢了,為什麼考的都是你的詩?




你乾脆出一本詩集得了。




李白同時代或者李白之後的文人對李白的生平門清,這幾首算什麼,李白寫過的詩沒有一千也有八百,這才哪到哪。




若是有補考機會,他們考完試一定要向太白兄請教——太白兄寫詩的時候想表達什麼。




本以為第一頁已經考得很離譜,翻到第一頁,眾人才知道只有更離譜,沒有最離譜。




題目:




【甲】




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乙】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1]




……




問:甲詩作者為___代詩人___。乙詞作者為___代著名詞人____




眾人:“???”




誰寫的可不可以自己出來認領一下?救命啊,又不是




他們寫的,也不是他們同時代的文人寫的,讓他們怎麼填嘛?




聽都沒聽過,哪有這麼考的!




乙詞作者辛棄疾看到下面的問題瞳孔一縮,這是什麼?找不同嗎?




下列對詩詞中畫線句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熱鬧的練兵場上),的盧戰馬飛一樣地奔馳,箭射出去,弓弦震響如霹靂。




B.(熱鬧的練兵場上),戰馬像的盧馬一樣飛馳,箭射出去,弓弦震響如霹靂。




C.(兩軍對壘的戰場上),戰馬像的盧馬一樣飛馳,箭射出去,弓弦震響如霹靂。




d.(兩軍對壘的戰場上),的盧戰馬飛一樣地奔馳,箭射出去,弓弦震響如霹靂。[2]




辛棄疾看得眼睛都花了,最後才選了C,不放心又回去看了一遍,及格對他很重要,能拿的分絕對不能丟。




甲詩作者杜牧看到下面的問題不由一怔,這是可以填的嗎?填了不就被聖上知道他在感慨自己懷才不遇,內涵聖上嗎?




甲乙兩首古詩詞中都有一個英雄的身影。甲詩中,作者除感嘆“東風”成就了周瑜英雄之名,也暗含了對自己_____的意味。乙詞最後“可憐”一句,道盡了詞人_____的英雄之悲。




杜牧猶豫了一會兒,把答案填到了乙詞處,對方的詞和他有異曲同工之妙,填上去肯定沒錯。




也不知這首詞是何人所作,竟如此豪邁大氣,又不失文采,真想結識一番。




……




宋太祖位面




自從天幕左下角多了一個可以看題目的方框後,趙匡胤已經不需要書法家在旁邊翻譯了,他自己就能輕而易舉就看懂上面的題目。




趙匡胤吩咐道:“此法甚妙,將題目都抄寫下來,兩種字體都要。”




雖然答題的時候有念題目的,但終究不如自己看題來的方便、快捷,卷子上的文字遲早都是要學會精通的,現在有這麼好的機會可不能錯過。




趙匡胤一邊看簡體字,有不認識的就去看下面的宋楷,一時間還真學到了不少新字。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好詞!”宋匡胤讚道,“也不知道這詞是何人所作?”




趙匡胤發現滿朝諸公都不說話,眉頭微蹙,“怎麼都不說話?”




昨日考試回來他召見了朝中幾位相公和趙光義、趙光美兩個弟弟,撤掉了趙光義開封府尹的之職,趙光義雖然沒說什麼,但背地裡是有小動作的。




加上朝中有不少趙光義的人,趙匡胤對其不是很放心,如今見眾人都不開口,趙匡胤下意識地懷疑和趙光義有關。




為首的諸公相視一眼,把薛居正推了出去回話。




反正官家一向敬重這老頭,這話讓對方說更適合不過了。




“稟官家,臣等方才見到明清的人在題上答了宋代,辛棄疾。”一開始他們看的是清代的文人,畢竟清朝最晚,而且最好認,見到他們填宋代後才轉去看其他人。




發現




答案都是宋代辛棄疾,那肯定就錯不了,而且“可憐()”一句道盡了詞人什麼的英雄之悲那裡寫的是懷才不遇、報國無門。




不僅如此,他們還發現了場上唯三的女子,其中一個是他們大宋的。




對方叫李清照。




那首《夏日絕句》正是對方所作,而這首詩據說是一首借古諷今的懷古詩。




趙匡胤聞言,立即將目光轉向考場中唯三的女子身上,迅速鎖定了李清照。




對方居然在寫文章。




題目——我的世界因戰亂而精彩




通篇都在諷刺大宋當權者不思進取、苟且偷生,從靖康變寫到南宋龜縮於一地,不願北伐,道盡山河破碎,百姓流離失所,再次如魏晉南北朝一般衣冠南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