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6 章 二十六章





***




模擬考場




“我們來看第一道古詩文閱讀題,這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歌,其創作背景是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的秋天。




這一年李白應友人元演之邀,前來太原,意欲攀桂以求聞達,然而輾轉三晉,時歷半載,終未能得到實現抱負之機會,故有懷歸之意。到了秋季便寫下了這首懷鄉之作。”




“第一小問考的是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難點在於題目的陷阱,問的是不恰當而不是正確答案。很明顯該選擇B,早、秋兩個字點題沒錯,但有提到聽覺嗎?沒有!所以選擇B。




第二小問讓賞析最後一句,以及表達了詩人什麼思想感情。這題4分,寫法1分,結合內容分析1分,思想感情2分。




答案示例一:該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思鄉之情比作綿綿不斷的汾河水,借其無時無刻不在悠悠地流淌,生動形象地表現了詩人思鄉之情的濃烈、綿長。




表達了詩人羈旅他鄉,時時刻刻不在思念著自己的家鄉和親人,以及渴望歸鄉的急切心情[1]。




示例二:運用了化虛為實的手法……”




李白:“……”




李白垂眸看了眼自己只得了一分的答案,上面寫著表達了詩人懷才不遇,失意之下悲秋傷月,感慨時光飛逝,仕途無望的無可奈何以及囊中羞澀了想家。




默默蓋住答案,李白若無其事的往下聽。




“第二題是唐代詩人李賀寫的《南園》,李賀的南園組詩一共有十三首,合稱《南園十三首》,這只是其中一首。”




李賀之前的文人們:好傢伙,南園到底是什麼樣的園子,居然能寫十三首詩。




感受到四面八方投來的視線,李賀身體微僵,別問,問就是還沒寫。




“這組詩是李賀辭官回到福昌昌谷後,在家鄉的南園閒居時所作的一組雜詩,創作時間在唐憲宗元和八年(813)至十一年之間(816)。




第一問和上一題可以說一模一樣啊,都是選不正確的一項,而且都是錯在一個點上。d中的視聽結合,畫面感強,這四句詩都沒有聽覺方面的描寫,很明顯選d。”




“第二問讓比較此詩與《雁門太守行》在內容和情感上的不同。




做這道題首先要先把《雁門太守行》背下來,看投影儀,兩首詩都在上面了,是不是對比很強烈?如果不說都是李賀寫的,是不是很難將它們聯繫在一起?




那是什麼原因造成詩人李賀寫出如此風格迥異的詩歌?”




李賀:我也想知道。




唐太宗位面




聽到辭官兩個字就覺得不妙的李世民,抬頭看了眼那兩首詩,尤其看到那首《雁門太守行》時,眼睛都亮了,直呼好詩。!




迴夢逐光向你推薦他的其他作品:




希望你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