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7 章 二十七章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1],好詩!”李世民讚賞道,旋即想到什麼,“李賀,莫不是我李唐後裔不成?”




尉遲敬德看著李世民激動的樣子,小聲和旁邊的李勣嘀咕,“雖然是好詩,但陛下也不用這麼激動吧?”




李勣幽幽地看了一眼尉遲敬德,陛下是因為詩好而激動嗎?明明是因為對方及格,且還有一顆報效朝廷的忠心。




瞧,陛下已經在想對方是不是李唐後裔。




不過這種事大家你知我知,心知肚明就好,用不著明說,李勣:“你還懂什麼是好詩呢?”




這話尉遲敬德就不愛聽了,他肚子裡雖然沒什麼墨水,但這些年也被薰陶了些,他不會寫詩,難道還不會看詩嗎?




就算不會看詩,難道還不會看臉色嗎?看大家的表情,他就知道這是一首好詩,只不過疑惑陛下怎麼突然激動罷了。




尉遲敬德冷哼了一聲,“愛說不說。”




唐憲宗位面




唐憲宗李純看著天幕裡那首《雁門太守行》眸底閃過一絲驚豔,問左右,“朕記得此人與韓愈相熟?”考試前後李賀和韓愈都有交談。




“陛下記得沒錯,韓博士喚他為長吉。”




“李賀,李長吉。”李純唸了一遍這個名字,揮手吩咐道:“派人去查查此人下落,有此才德,又有此心,合該為朝廷效力才是。”




“是。”




李純目光火熱地望著天幕裡的李賀,心中暗暗祈禱,希望這個李賀是元和五年的李賀,而不是元和五年後的李賀。




不然和他就沒什麼關係了。




模擬考場




【“我們來比對這兩首詩創作的背景,《雁門太守行》的創作背景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此詩作於唐憲宗元和九年(814)。




當年唐憲宗以張煦為節度使,領兵前往征討雁門郡之亂(振武軍之亂),李賀即興賦詩鼓舞士氣,作成了這首《雁門太守行》。




第二種說法,據唐張固《幽閒鼓吹》載:李賀把詩卷送給韓愈看,此詩放在卷首,韓愈看後也很欣賞。時在元和二年(807)。”】




李賀聞言,愕然抬頭。




韓愈撫摸長鬚的手一頓,他要是真的見過這詩不可能不記得,張固難道親眼見到他看了這詩,還很欣賞不成?




大唐之後的文人們:啊?怎麼會有兩種說法?《幽閒鼓吹》是張固收集整理的唐朝晚期奇聞怪事集,李賀是晚唐時期的詩人,張固還能記錯不成?




【“而根據後世分析推測,第一種的可能性比較大,覺得此詩可能是寫朝廷與藩鎮之間的戰爭。




畢竟李賀生活的時代藩鎮叛亂此伏彼起,發生過一些重大的戰爭。如史載,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軍攻打易州和定州,愛國將領李光顏曾率兵馳援平叛。




元和九年(814),李光顏身先士卒,突出、衝擊吳元濟叛軍的包圍,殺得敵人人仰馬翻,狼狽逃竄




。”】




唐太宗位面




前一秒還在高興的李世民笑容僵住了,“藩鎮叛亂?重大戰爭?叛軍攻打易州和定州?”




這每個字他都能聽懂,怎麼合在一起這麼難懂呢?什麼時候叛軍作亂也能被稱之為重大戰爭了?而且藩鎮叛亂又是什麼?




李世民神情嚴肅地吩咐記錄的起居郎:“記下來,給朕一字不落地記下來。”




本來就在記錄的起居郎:“……”陛下該不會氣得神志不清了吧。




長孫無忌等人也擔心道,“陛下,要不您先坐下來。”




李世民抬手拒絕了大臣們的建議,“神女說李賀生活的時代藩鎮叛亂此伏彼起,那不就是重演隋末的事嗎?朕如何坐得住?”




“藩鎮為何要叛亂?”還此伏彼起,那大唐得亂成什麼樣。




李世民直覺此事和唐玄宗有關,大唐盛世沒得太快,一看就有貓膩。




唐憲宗位面




早期的李純還是個奮發有為的皇帝,即位後一直將“太宗創業”“玄宗致理”當做效仿的榜樣,聽到李光顏殺得叛軍人仰馬翻,不由叫了聲好。




李純吩咐宦官:“去河東、河中、振武、義武查查,看看這個李光顏在哪。”




元和四年王承宗叛亂,元和五年正月,他命河東、河中、振武、義武諸鎮為恆州北道招討,若是李光顏也參與這場平叛,定在這幾道節度使手下。




**




河東軍




還沒有被賜國姓的阿跌光顏聽著天幕裡愛國將領李光顏的戰績,目露豔羨,立志道:“有朝一日,某定也和他一樣。”衝鋒陷陣,殺得敵軍人仰馬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