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6 章 六十六章

 要是他也能及格開啟神器就好了。

 也不知道這回會考什麼,徐光啟、李之藻應該沒問題的吧?兩人都是萬曆年間的進士,徐光啟更是涉獵頗多,博學多聞,文采出眾。

 ……

 模擬考場外

 被朱由檢寄以厚望的徐光啟、李之藻二人也在猜測這回會考什麼。

 二人都與傳教士利瑪竇交往甚深,又都入了天主教,在朝堂上也不存在競爭關係,且兩人都不滿於朝廷取士空談理想的現狀,他們渴望富國強兵,改變大明的頹勢,再現往日盛世。

 所以兩人遇到利瑪竇堪稱一拍即合,來往日益密切,兩人的交情也日漸親密。

 這次在考場外看到對方,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

 徐光啟拉著李之藻,“振之,依你看,這次會考什麼?莫非要考天文?”

 他們都擅長的就是天文和數科。

 李之藻也不是很確定,對徐光啟道:“咱們問一問在場的前輩們不就知道了嗎?”

 已知皇太極是清朝的開國皇帝,大明之後就是清朝,而且當今聖上之後就不見有明皇帝了,那麼極有可能大明最後一位皇帝就是當今聖上。

 所以……除去辮子頭的清朝人,在場的應該都是前輩。

 徐光啟當然沒意見,“也好。”

 兩人在場上環顧一圈,目光落在最年輕的李淳風身上。

 年輕人,應該很好套話吧?

 至於對年輕人自稱晚輩會不好意思,不存在的,混跡官場多年,沒點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本事,在明末的官場上根本無法生存,更別說進內閣了。

 再說了,對方雖然年輕,但確實是前輩沒錯,一看那身打扮,就知道是唐朝人士,稱一聲“前輩”是應該的。

 於是,李淳風被兩個比他爹還老的文士稱為“前輩”,而對方則是一口一個晚輩。

 李淳風:“???”

 “二位不必客氣,”李淳風連連擺手,“在下李淳風,大唐貞觀人士。”

 話落,就見那兩位極具風骨的老年文士對視一眼,似乎在交流什麼,李淳風:“??”有什麼話不可以當面說嗎?

 徐光啟:李淳風也精通天文、歷算來著。

 李之藻:不僅如此,他還精通陰陽、道家之說。不過我們都不會這個,應該可以排除了。

 徐光啟:再問幾個人?

 李之藻:可。

 ……

 作者有話要說

 [1]司馬遷·《史記·卷九十六·張丞相列傳第三十六》:蒼坐法當斬,解衣伏質,身長大,肥白如瓠,時王陵見而怪其美士,乃言沛公,赦勿斬。

 感謝在2024-05-1923:57:37~2024-05-2023:58:25期間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哦~

 感謝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金玉滿堂、麥兜兜20瓶;半夏微涼、不知道叫啥10瓶;姜玵6瓶;一小仙、梨上黎、提貝蘭5瓶;追風少年4瓶;陳小喵、彭格列一世2瓶;月神降臨、江曦、許家夫人、summer、樓谷藕田、柒頌、時月、、沉舟側畔、烏奇奇、葉芷柔、d127、打醬油的路人、潤玉、燁兒、墨筆還魂、大胸男媽媽yyds、_lihui_、月生滄海、鯨卿、exi~chyx、luta、大福、慕雪、天道好輪迴1瓶;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

 宋神宗位面

 趙頊震驚地看著天幕裡的沈括,期間還不可置信地揉了揉眼睛,“朕記得沈括是嘉祐八年的進士?”

 負責記錄皇帝言行的起居舍人回道:“稟官家,沈知州確實是嘉祐八年的進士。”

 趙頊表情頓時微妙起來,雖然嘉祐八年二月起仁宗就重病不起,於三月二十九日駕崩於東京福寧殿,但這個時間也是春闈期間,春闈過後就是殿試。

 理論上來說沈括是在仁宗在位期間中的舉人,在他父皇英宗朝進行的殿試,進士及第,算是英宗朝的進士。

 可是新帝登基通常依然屬於仁宗朝。

 仁宗朝的臣子未免也太多了些,前有范仲淹、歐陽修、晏殊、王安石、司馬光……

 現在又出現了一個沈括,名將裡還有個狄青。

 這人數未免也太多了吧?大宋能上去的臣子大半都是仁宗朝的,他們這些朝代就不能出幾個嗎?

 哪怕現在王安石、司馬光、蘇軾蘇轍……甚至沈括都是他的臣子,趙頊也忍不住碎碎念。

 搞得好像是隻有仁宗慧眼識英雄一樣。

 趙頊碎碎唸完,轉頭問中書舍人,“仁宗朝的大臣還有哪些?”

 不行就都調回京吧,省得他每天都要下詔把人調回來。

 本來朝臣們都沒有往這上面想到,趙頊提出後,眾人便不自覺地往這上面想,這一想便一發不可收拾。

 可不就是嘛!太祖太.宗真宗時也是人才濟濟啊,寇準、丁謂、呂蒙正等人不都是太宗真宗朝的嗎,雖說有人結局可能不太好,但好歹執宰輔政過,比起晏殊蘇轍等人可有名多了。

 要說寫詩,寇準他們也寫了不少詩啊。

 自從唐玄宗將詩詞定為科舉必考的科目,考過科舉的誰不會寫詩啊?沒寫過幾首詩,都不好意思說自己要考科舉。

 怎麼就只有仁宗朝的那幾個能上去?

 要知道,仁宗都沒能上去呢,也不知道仁宗朝的進士怎麼回事,一個接著一個的上。

 怪哉怪哉。

 也不知仁宗見了是什麼感受,臣子是扎堆上,官家只能看著。

 漢安帝位面

 鄧綏眸光微動,手不自覺地攥緊,隨後又緩緩鬆開。

 張衡是她用公車請入朝的,也是在她的支持下發明瞭獨飛木雕、渾天儀、瑞輪蓂莢等物,朝中不少人都說這些是淫巧之物,旁門左道,是她鼓勵並支持張衡完成。

 自從上次在天幕裡看到了無人噴灑機,她更堅信了自己的想法,或許傾盡大漢的國力也做不出卷子上的無人噴射機,但若改進張衡發明出的獨飛木雕,或許可以做出功能類似的噴灑機。

 她看得出的無人噴灑機是同一原理。

 那麼在此基礎上研究改進,就算不能達到無人噴灑機的高度,也不會比現在更差才是。

 張衡能被後世這麼多人尊敬,便足以說明她沒有看錯人。

 大漢如今是什麼情況,張衡心裡應該很清楚,否則也不會拒絕入朝為官了。

 明明永元年間(89年-105年),張衡就被推舉為孝廉,卻幾次拒絕了公府的徵召。若說他無心仕途,之後又在南陽主簿任上殫精竭思十年,作出《二京賦》這樣的著作,諷刺承平日久后王侯公卿過度奢靡。

 他或許不在乎仕途,但定是想為民為國做一番事業。

 所以永初五年,各地發生蝗災,她讓各郡縣舉薦賢才,並且派公車把舉薦的賢才接到洛陽時,張衡沒有同往常一樣拒絕,而是同意了朝廷此次的徵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