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8 章 六十八章

 他也會數學啊!

 他的數學可是西方傳教士南懷仁、白晉等人學的,那幾個傳教士還誇他聰明一點就透來著。

 康熙皺了皺眉,他的數學也不比上面那些人差吧,怎麼會沒他呢?

 不僅康熙這麼想,數字團阿哥們也這麼想,西方的數學也是他們在上書房要學習的學科之一。

 皇阿瑪對此還頗為重視,偶爾也會考校一二,他們也不敢馬虎,不管能不能學會,都是認真學了。

 教他們數學的老師是西方的傳教士,他們說西方的《幾何原本》比

 古代的數學更簡潔、更容易學會,事實上也確實如此,相對於《算經十書》,《幾何原本》確實簡單得多,而且更方便、更實用。

 17想看迴夢逐光的《直播考試,從開國皇帝開始》嗎?請記住[]的域名[(.)]17?17$?$?17

 ()?()

 學會之後,再看古代的《算經十書》,很多晦澀難懂的知識都能用《幾何原本》上的內容解答出來。()?()

 要是他們上去考,肯定不比那些人差。()?()

 當初被康熙秀了一臉的滿漢大臣們心裡生出些許微妙來。()?()

 康熙三十一年,自覺已成為“一名優秀的幾何學者”的康熙一大早就在乾清宮召見滿漢大臣,目的是“閒論樂律算數之學。”

 李光地、張玉書、張英、陳廷敬等飽讀詩書的漢臣都在其中。

 這次會議,康熙提出了三個話題——樂律、天文以及河工與算法的關係,給大臣們上了一堂科學普及課,還用實驗論證了自己的命題,秀了大臣們一臉。

 連稱“臣等學識疏淺,實不能詳究其義”“皇上聖學淵深……發古人從來未發之奧,真天縱之聖,超越千古也。”[2]

 現在再看,總覺得有些許微妙。

 **

 模擬考場

 在座的都是數學界的大佬,縱觀古代數學發展史,這些大佬摘到的金牌可以開一座博物館。

 十進位制記數法和零的採用源於春秋時代,早於第二發明者印度一千多年。

 二進位制思想起源於《周易》中的八卦法,領先第二發明者二千多年[3]。

 ……

 元末之前,中國的數學一直領先世界,從結繩記數到書契;從五六千年前只會寫一到三十的數字到春秋時加乘法意識;

 從戰國時期的四則運算到秦漢時期的九九乘法表、幾何面積計算;

 從發展繁榮到全盛時期,哪怕到明清時期的緩慢發展期、中西合流期,數學界的大佬也從未少過,先人的智慧深不可測。

 在座的數學家:不就是區區科學記數法嗎,待他們算一算。

 咦,這些白紙都是給他們的嗎?

 這麼厚的一沓都給他們?之前的考試不是隻給兩三張嗎?

 沒見過紙的張蒼對著一沓白紙摸了又摸,末了深深一嗅,什麼時候大漢也能有這樣的紙就好了。

 不需要這麼潔白,只要比竹簡輕便能書寫就好。

 還有這筆,這麼細的筆尖是如何做出來的呢?

 若用,還容易散;

 這支筆就不一樣,比針尖還細的筆頭,書寫的字不僅細若髮絲,還幹得快,不會化開。

 不知道能不能將筆帶走,若是能帶走,也算不虛此行了。

 每次考試結束後天幕都黑得很快,他都沒看清筆有沒有被拿走。

 而且每次考試的筆都一樣,根本無法得知這筆是新的,還是之前考試的人用的。

 不用蘸墨的筆,那它的墨是從哪裡來的?

 張蒼盯著手裡的筆,愈發蠢蠢欲動。

 拆開看看沒事的吧?

 正想著,桌上突然多出來一袋

 東西,張蒼嚇了一跳,難道他的小心思被神女發現了?

 心怦怦亂跳的張蒼抬頭一看,正好對上神女的眼神,心虛之下,張蒼低下頭。

 “考試正式開始,考試時間為九點半到十一點半,請考生檢查桌上的文具袋,看鉛筆、橡皮、套尺圓規是否齊全。

 另外,注意合理分配時間,認真作答。”

 文具袋?

 張蒼看向剛才突然出現的袋子,側頭一看,旁邊的人也有。

 眾人打開文具袋,拿出裡面的東西,直尺、三角尺、圓規他們都是知道的,圓規起源夏朝,直尺三角尺更是工匠必不可少東西,這些他們都不陌生。

 但這個半圓的尺子……眾人眼前一亮,上面的刻度一看便知是做什麼的,比十二地支好用得多。

 明末之後,通過利瑪竇的傳播,360度圓心角分度體系傳入中國逐漸被人接受,明末之後的人看到這套尺子並不意外,只是好奇套尺的材質和感慨做工精巧。

 倒是鉛筆和橡皮更能引起他們的注意力。

 發現橡皮可以擦掉鉛筆的痕跡後,眾人:“!!!”

 ……

 鉛筆真好用!

 從此鉛筆就是最好用的筆。至於上回提到的鉛有毒,鉛筆中又沒鉛,怕什麼。

 對了,上回提到鉛筆的時候說鉛筆是用什麼制的來著?

 當時不知鉛筆好,現在:鉛筆真是個好東西。

 大秦位面

 還沒造出紙的嬴政豔羨地看著天幕,可以擦掉鉛筆的痕跡,那一張紙豈不是可以來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