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土皇帝

 沭陽縣令哪裡敢拒絕,當下哈腰點頭的應下,連說保證不會讓災民受苦。 

 “程家共有十五萬畝田地,下官保證在半個月之內......不,十日之內全部分給這些災民!” 

 周鑑點了點頭,道:“除了本侯帶來的這些災民,還有當地為程家種地的佃戶,也一併給他們分地。” 

 據他了解,程家的土地大多是從這些佃戶手中巧取豪奪來的。 

 如今也算物歸原主,雖然不可能和原來的一樣多,好在能改善他們的生活。 

 若是隻分給流民,外來人口很容易和當地人發生衝突,尤其是程家的佃戶們。 

 他們會覺得這以前是自家的地,既然程家倒臺了,那應該歸還土地,憑什麼讓外來的流民白佔便宜? 

 稍有不慎,就會激化矛盾。 

 此時周鑑提出一起分了,可謂一舉兩得。 

 聽得有田分,流民、佃戶們當即拜倒,高呼青天大老爺! 

 此前,很少有官員會有興趣將目光放在他們這些賤民身上。 

 只要不造反,誰會管老百姓死活? 

 人群中的吳秀才抹了抹老淚,說道:“百姓,終於遇到了個好官!” 

 他一路逃難,本以為自己會暴屍野外。 

 終於熬了過來,還見證了一位好官! 

 在重兵的護衛下,新任漕運總督正式上任,南下淮安城。 

 崇禎十五年八月初八,周鑑進入淮安新城拱極門。 

 淮安乃大運河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內十分繁華,不僅有江淮口音,還有洪巢片與吳儂軟語混雜。 

 周鑑聽著熟悉的聲音,心中升起一股溫暖。 

 穿越前,他便是這一帶的人,方言幾乎都能聽得懂。 

 淮安本有新舊兩座城區,嘉靖朝的漕運總督又修了聯城,形成如今三城一體的局面。 

 裡面官衙眾多,街巷星羅棋佈,有坊市七十二座,人口數十萬。 

 每年的漕船路過淮安,需接受漕運衙門的盤查。 

 淮安如同一個大港口,每年吞吐量高達上萬艘糧船。 

 所有船工、水手、漕運官兵皆要在此停留,以及南來北往的商人在此盤桓,交易貨物,因此促成淮安城市的繁榮。 

 一路向南,穿過新城過聯城,最後進入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