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1513章 科舉改革

    別忘了王莽可也是學問精深,但是在國政上一塌糊塗;

    劉邦雖然不文,可是日日實務經手,最後也成了開創有漢數百年基業的君主。

    因此皇帝的師長恰恰不能全職,教導皇帝的教師,一方面要道德醇厚,另一方面也要精通實務,最好還文章義理皆通,最好還要數理史哲全會,甚至還要和藹可親循循善誘,這才是上上之選。

    某人要專職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別人兼職都能幹得比某人專職還好,那麼用這個理由剝奪人家的兼職,是不是就有些說不過去了?

    所以程頤所說的那種教師,是在實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要求最低的底線而已,不過我大宋如今沒有更好的選擇嗎?

    嗯……

    蘇家人出手,邏輯分明辭不可奪。

    但是蘇油好氣哦,嗯你個頭嗯,這跟點名有什麼區別?

    手心手背都是肉,司馬光看了程頤的奏章,又看了蘇軾的奏章,覺得還是大蘇的肉厚一些,說得又在理,便沒有理會程頤的請求。

    甲寅,詔:“放免內外市易錢並坊場淨利錢。”

    又詔:“已前積欠免役錢,與減放一半。”

    蘇軾代表詳定役法所上書:“乞下諸路,除衙前外,諸色役人只依見用人數定差。官戶、僧道、寺觀、單丁、女戶,出錢助役指揮勿行。”

    役法雖然還沒有完全定議,但是有些事情卻不是不可以先做,蘇軾的意思是立即實施寬免,將諸路免役錢裡應該減免的那部分先行減掉,不用等著役法的最後出臺。

    詔從之。

    壬戌,詔:“侍從、御史、國子司業各舉經明行修可為學官者二人。”

    這是大宋元祐刷新的另一件大事兒——科舉改革。

    司馬光上書:“取士之道,當以德行為先,文學為後;就文學之中,又當以經術為先,辭采為後。”

    “為今日計,莫若依先朝成法,合明經、進士為一科,立《周易》、《尚書》、《毛詩》、《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孝經》、《論語》為九經,令天下學官依註疏講說,學者博觀諸家,自擇短長,各從所好。”

    “《春秋》止用《左氏傳》,其公羊、穀梁、陸淳等說,併為諸家。《孟子》止為諸子,更不試大義,應舉者聽自佔。習三經以上,多少隨意,皆須習《孝經》、《論語》。”

    範純仁看望司馬光的時候,司馬光將奏稿給他看,範純仁勸道:“《孟子》恐怕不可輕。且朝廷欲求眾人之長,而元宰先之,似非明夷蒞眾之義。”

    “不若清心以俟眾論,可者從之,不可者更俟諸賢議之,如此則逸而易成,有害亦可改矣。”

    意思是說做老大的就不應當事事先出頭,應當讓大家先發表意見,然後再召集討論,這樣才能得到大多數人的同意,有不恰當的地方也有機會在討論過程中及時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