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151章 這不比天氣預報牛逼?

 “氣象學專家?” 

 梁紹修對於常浩南的這個要求有些意外。 

 廠區飛行保障部門會有一些負責氣象預報的崗位,但他們最多隻能算是技術人員,並不需要相關的專業背景,經過短期培訓之後即可上崗,肯定不符合“專家”二字所代表的要求。 

 “整個南鄭或許都找不出符合你要求的人,但我們可以找金城大學那邊幫忙,他們經常會在氣象預報方面對我們進行指導。” 

 “這樣最好。”常浩南點了點頭。 

 此時二人已經進入了旁邊的資料室。 

 “跟運8相關的所有資料,都保存在這裡了。”梁紹修看著面前一排排的檔案櫃說道。 

 作為一款七十年代就開始仿製的運輸機,相關的各種設計資料自然完全是紙質,甚至有很多都是俄文原裝。 

 儘管在常浩南的推動下,611所、601所和112廠已經先後開始嘗試對新型號進行數字化設計和生產,但是相關經驗和技術畢竟還沒有在整個航空工業範圍內進行推廣。 

 再加上182廠相對偏僻、剛換新帥,本就人手不足還要同時應付運8f和運8j兩個改進型號的設計和製造,更是無力主動跟蹤這些兄弟單位的先進經驗。 

 這不只是182廠自己的問題,也是很多三線建設單位都在面臨的現狀。 

 除了極少數自己特別爭氣的,以及一部分運氣較好得以離開三線遷回大城市的以外,大部分三線廠在八九十年代的日子都很不好過。 

 像是182廠這樣能夠維持到90年代的,都已經算得上是鳳毛麟角了。 

 梁紹修熟練地和幾名工程師一起,從其中一個架子上取下來了一厚摞被裝在袋子裡的資料。 

 隨後是第二摞、第三摞…… 

 由於這次需要修改的並不是,或者說不僅僅是氣動外形,還涉及到機體內部的結構變動,因此儘管需要處理的只有主翼和水平尾翼兩個部分,但仍然是常浩南經手過的圖紙數量最多的一次。 

 “其實,從開始仿製安12的時候開始,我們對於機上那套充滿蘇式特色的除冰裝置就存在一些顧慮。” 

 因為連續搬運而有些氣喘吁吁的梁紹修一邊飛速拆開檔案袋,一邊對常浩南說道: 

 “但當時咱們這邊的條件實在太差了,哪怕有技術資料和原型機,搞測繪仿製都十分勉強,還要考慮到航空製造方面的差距,根本來不及對這些部分進行大改。” 

 雖然運8是安12的仿製型,但實際上這兩架飛機甚至連尺寸都不一樣——前者的機身比後者長了大概1米左右,就是為了給生產裝配過程降低一些難度。 

 “那後面呢?畢竟運8也出了這麼多改進型號,尤其運8c還是氣密貨艙,難道就沒在這方面做一些補救措施?” 

 常浩南雖然知道運8除冰裝置的問題在哪裡,但那已經是在後世被稱為運9的大改平臺上獲得的經驗了。 

 至於從運8基本型到運8三類平臺這中間都發生了什麼,他並沒有什麼瞭解。 

 “當然有。”梁紹修總算從圖紙堆中找到了關於機翼除冰裝置的部分,鋪在了二人面前的繪圖板上 

 “原來的安12上面,結冰告警裝置只在機頭左側和發動機進氣道上方安裝了總共五個,我們後來在水平尾翼前面設置了兩個攝像頭,讓機械師能通過一臺顯示器實時監測平尾的情況,一旦發現結冰,就迅速打開電加熱裝置並收起襟翼中止降落程序,等到除冰完成之後再重新降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