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未知寒 作品

第五百五十四章 那一道給人間看的劍氣

    那便離開好了。

    如此隨意。

    只能是朝青秋。

    朝青秋終於出劍!

    這是整個世間最強的一劍,甚至這一劍,在人間有了劍士開始,有了劍開始,這一劍都能排進前三。

    他朝青秋,這位六千年裡的最強者。

    出劍了!

    這一劍輕描淡寫,看著好像是朝青秋拔劍出鞘,就是朝著天幕遞出一劍,然後便收劍入鞘,但實際上在那一瞬之間,朝青秋這一劍,就有了數不清的劍意在其中。

    李扶搖痴痴看著這一劍。

    初時這一劍並不覺得有什麼威勢。

    直到某一刻,有一片落葉從小院外飄落到小院中,那片落葉被風吹動,落到了小院裡。

    僅僅一瞬間,那片落葉便成了齏粉。

    葉笙歌微微張口,很有些驚訝,這才後知後覺,原來這小院裡都是劍氣。

    那是世間最鋒利的劍氣。

    朝青秋微微一笑。

    踏天而上。

    整個人出現在洛陽城裡所有修士的視線中。

    無數修士都崩緊心絃。

    等著朝青秋出劍。

    可就在這個時候,從李扶搖身處的那座小院開始,有劍氣漸漸的蔓延開來,從小院開始,蔓延到整個街道,從整個街道,蔓延到半座城。

    然後是整座城。

    可這不算完。

    劍氣竟然開始從洛陽城裡蔓延出去。

    那些鋒利的劍氣,攪碎了所有飄蕩在空中的東西。

    落葉,以及別的什麼……

    這一劍是朝著天幕遞出去的,但是卻沒有立即朝著天幕而去,反倒是劍氣四散開來,竟然是有蔓延到整個世間的趨勢。

    這一劍何其強大。

    忽然,洛陽城有劍鳴聲起。

    洛陽城裡有多少劍士,這個洛陽城裡便有多少劍在顫鳴。

    那些劍在對那個人表達臣服,表示傾慕。

    劍鳴聲此起彼伏!

    也隨著那道劍氣蔓延開去。

    以洛陽城為圓心,朝青秋的那一劍向四周而去,很快便來到了一片深山老林之間,在那深山之中,有一座石洞,洞裡有個盤坐的老人。

    他膝蓋上有柄劍。

    當劍氣從洞口出現的時候,這個老人就睜開了眼睛。

    他看到那道劍氣之後,眼裡滿是不可思議的神色。

    “這是……一位劍仙?!”

    朝青秋成為劍仙已經是好幾百年前的事情了,這個老人卻是一點都不知道,可想他在這石洞裡閉關了多少年。

    他看著那道劍氣蔓延過來,將他整個人籠罩在其中,而且勢頭不減,繼續向前而去,便很不解的說道:“你要做什麼呢?”

    沒有人回答他,因為這道劍氣也不可能對他說些什麼話,他只能看著劍氣蔓延開去。

    劍士一脈,一直都有一劍,劍氣能夠縱橫多少萬里來衡量一位劍仙的戰力高低的說法,可到了六千年前,一直被說成是世間劍道第一人的柳巷,一劍也至多九萬里而已。

    朝青秋這一劍,只怕是遠不止九萬里了。

    若真以劍氣長短來算,朝青秋無疑已經要比柳巷強太多了。

    沒有人知道朝青秋這一劍要做什麼。

    但是老人卻是聽見自己的那柄佩劍開始顫鳴。

    它竟然也在對這道劍氣,或者說是對放出這道劍氣的那個人表示臣服。

    老人本來自己已經是一個登樓境,佩劍也不是凡品,即便是一位劍仙站在他身前,他即便不敵,倒也是敢刺上一劍的,不會有拔不出劍的事情,更不可能有自己的佩劍會表示臣服的事情出現。

    “你究竟要做些什麼?”

    那老人的白眉在劍氣裡飛揚,他眉頭皺的很深,他很是不能理解,這位劍仙到底要做什麼。

    想著這事,老人走出石洞,要去看看那位劍仙,可是才踏出石洞,便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

    他本來是在深山老林中潛修,本該是一片山林,但誰知道,此刻走到石洞口的時候,眼前卻是一片懸崖。

    他就站在絕壁之上。

    那道絕壁絕不是天然形成的。

    絕對是有人拿劍削出來的。

    這毫無疑問是那位劍仙做的事情。

    可是那位劍仙這個時候在什麼地方?

    難道光憑一道劍氣,便將這裡削成一片絕壁?

    ……

    ……

    劍氣臨北海!

    那道劍氣從山河而來,很快便到了北海。

    北海的那間茶舍裡,魏晉正趴在櫃檯後打盹,茶舍裡有幾個北海本地的百姓正在喝著茶,他們不過是普通的百姓,自然感受不到這裡的劍氣。

    但是魏晉僅是瞬間便瞪大了眼睛。

    他低頭喃喃道:“朝青秋?!”

    然後下一刻,魏晉便到了後院,那顆樹下站定,一身磅礴劍氣瞬間奔湧而出,讓底下的那柄劍不能發出半點聲音。

    可是片刻之後,還是有劍鳴聲從地底傳了出來。

    魏晉無力的跌坐在地下,看著天幕,喃喃道:“你到底要做什麼啊!”

    ……

    ……

    那道劍氣從洛陽城開始蔓延出去,看著架勢就是要蔓延到整個世間,要是有人從雲端往下看的話,絕對會看到一道淡青色漸漸覆蓋整座山河,乃至整個世間的局面。

    只是在雲端的人,卻沒有幾個。

    有的那幾個,都是聖人。

    杜聖和寧聖此刻在洛陽城的雲海裡和葉長亭對峙,自然也能看到這幅景象。

    可也還有另外的聖人趕來。

    在雲端某處,金光出現,有位老道士抱著一柄拂塵出現在這裡,他看著很是蒼老,但是一身氣勢,卻是如同滄海般廣闊。

    道門六位聖人之中,葉聖的境界修為最高,也是說話最管用的那位,這位劉聖卻是年紀最大的那位聖人,他已經老的不成樣子,在往日裡,這位聖人從來沒有從雲端離開過,直到之前某次,他來過一次人間。

    但也很短暫,這位聖人很老了,想要多活些日子,那便需要少生事,只有少生事,才能儘可能的多活些時日。

    他站在雲端,看著那道劍氣從洛陽城而出,逐漸蔓延到整個世間,便嘆了口氣。

    在遠處還有另外一位聖人,他的身側有一道符籙飄在半空,他看著這幅景象,平靜說道:“朝青秋這斬天一劍,卻先在人間遊走,也說得上用心良苦了。”

    朝青秋說最後一劍要讓整個世間的劍士看看,所以他這一劍,便從洛陽城開始,蔓延到了整個世間。

    那些劍氣哪裡只是劍氣而已,那些劍氣裡包含著的是他朝青秋這一輩子的劍道真意。

    這些劍道真意,別說到底看到了多少,即便是鳳毛麟角,都是一筆不可多得的財富。

    這畢竟是劍仙的一劍。

    劉聖緩慢的直起身子,看著那道劍氣,然後才緩慢說道:“這一劍才起了個勢,便有如此威勢,等到了真要離開人間的時候,該是何種壯闊風景?”

    陳聖平靜道:“這一劍的威勢不知道如何,但是我知道你肯定會很高興。”

    朝青秋一劍斬開天幕,是千年難得一見的盛事,但是最願意見到這一幕的,還是那些垂垂老矣,快要離開世間的聖人們。

    比如眼前這位。

    朝青秋斬開天幕,他們若是膽量足夠,便可以跟著朝青秋一起離開人間。

    要知道,不止是六千年裡,而是整個有修士開始,便沒有任何一個修士離開人間是用一劍斬開天幕作為離開方式的。

    古籍裡記載的那些滄海修士,境界到了滄海的臨界點,便自然會經歷劫難,從而離開。

    可不知道為什麼,到了朝青秋這裡,這位劍仙便要選擇如此決絕的辦法,而且最主要的是,即便他選擇這麼決絕的辦法,也都沒有人會質疑他斬不開天幕。

    畢竟前面兩次,已經證明了,朝青秋要斬開天幕,不難。

    陳聖漠然道:“你若是離開了,局勢有變化。”

    劉聖悠悠道:“這個世間,又不是隻有我一個人要死了。”

    是的,這個世間要死的人很多,但是最令人矚目的,還是那幾個人而已。

    道門聖人裡,劉聖的壽數到了最後,很可能會死去。

    儒教裡面,那位有隻禿筆的常聖,也要死了。

    這位聖人在看到人間的那道劍氣之時,便走下了雲端。

    沒有要多久,這位常聖便來到了一座小城的學堂外。

    那隻筆在他懷中,他站在學堂的窗外,看著學堂裡的景象。

    有個教書先生正在教孩子們念一篇文章。

    裡面有好些精彩句子。

    常聖站在窗外,安安靜靜的聽著,平靜無言。

    那篇文章是他數百年前寫的,流傳到世間之後,已經被很多修士奉為圭臬,裡面很多精彩句子都廣為流傳,但其實那些句子,常聖都不喜歡。

    他最喜歡的其實還是最後那句,“生死如常。”

    那是他最喜歡的一句,卻不是最好的一句。

    因為寫出這句話的他,也不能做到生死如常四個字。

    他如何能夠淡然的看待生死?

    做不到的。

    他相信這個世間也沒有人能做到。

    嘆了口氣。

    常聖要轉身而走。

    忽然學堂裡傳來了聲音,“先生留步。”

    是那個教書先生走了出來。

    常聖停下腳步,看著他,想聽他之後說些什麼。

    常聖一身讀書人打扮。

    那個讀書人朝著常聖拱手,問道:“先生如此打扮,想來也是飽讀詩書之人,在下這些日子一直有個疑難未解,不知道是否可以和先生探討一二?”

    常聖想了想,覺得有些意思,於是便伸手說道:“拿來。”

    他沒有說可以,也沒有問是什麼。

    他就只說了一個拿來。

    說了這個,也就夠了。

    他能夠成為這個世間的聖人之一,真不是因為修為足夠了而已,他寫得出那麼些好文章,自然也不是因為外人捧他而已。

    那教書先生一怔,倒也沒有覺得這面前的讀書人太過自負,只是很快便拿出一本儒家典籍,放到常聖手上,

    常聖看了一眼,便覺得有些無趣。

    那本書正是他當年尚未踏足滄海之前所寫。

    距今已經過去了整整一千多年。

    那教書先生看著常聖這個樣子,小心翼翼的問道:“先生可是有問題?”

    常聖平靜搖頭,便開始說起這本他當年撰寫的典籍,一字一句,都是精要。

    他並未問那教書先生到底是哪裡不會,只是把整本書都講了一遍,時間也很短,不過半個時辰而已。

    教書先生聽得如痴如醉,最後在常聖閉嘴之後,由衷讚歎道:“先生大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