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見春秋 作品

第358章:錯覺

  怎就讓朱英冷眼旁觀,朱元璋大發雷霆,直接問斬呢。

  因有人站出來反對: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朱英這種開民智的行為,觸及到了現在所有讀書人的利益。

  這個讀書人,是包括文武百官,勳貴地主,鄉紳富商。

  唯一沒有包含的,就是最為底層的黎民百姓。

  尤其是翰林院,意見當是最大的,他們把守著學習的通道,高深的知識想要學習,就只能是國子監,翰林院。

  其他地方,只有最為普通的經義流傳。

  轉過來說,翰林院和國子監的根本,就在於科舉上面。

  那種鄉下百姓中狀元之事,基本上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政治思想,便是《四書》、《春秋》、《詩經》等典籍的內容與理解,所認為正確的答案,只有他們才知道。

  這麼一來,等於是為官的上升渠道,被所謂的少部分讀書人所掌控。

  什麼寒門貴子,那都是小說裡面的。

  蒙元清洗天下,讓這中原王朝,再沒有了所謂的千年世家,但依舊是宗族天下。

  很多地方,一個村,就是一個姓,也就是一個族。

  這是無法避免的。

  在這族中,以族長的為主一系,便就掌控了最為頂尖的才學。

  那些普通族民,連識字的機會都沒有,而且他們必須依附在宗族上。

  因為不管在內在外,離了宗族,就是流民。

  大明,依舊是宗法制的天下。

  按照現在大明的說法,也就是說縣城往下,就不存在法律了,都是宗族自己治理為主。

  古代什麼浸豬籠之類的,就是宗法制衍生出來的刑罰。

  在古代當官大多是靠同鄉、同宗族的人來照顧提拔,如果被踢出族譜,那麼將沒有人會提拔你。

  宗法制十分嚴格,有時候一個考中進士去京師為官,老家一個八竿子打不著的窮親戚來京師辦事,便是吃在這個當官的家裡,睡也在這個當官的家裡。

  且這個當官的不敢有半點怨言,而且還得好吃好喝的招待,等窮親戚待夠了準備回家,官員還會給一些錢財當作盤纏。

  小說裡那種看不起窮親戚的行為,其實就整個大明來說,都屬於個例。

  絕大多數,都非常愛惜自己的名聲,尤其是宗族裡的名聲。

  族長的話,比上司可要好使多了。

  得罪上司,很大程度上,也就是給點小鞋穿,鬧大了誰也不想,誰還沒幾分干係呢。

  但得罪族長,那就完全不同了。

  單單一條不孝之罪,就能讓你立馬下臺,老老實實回鄉接受族規懲罰。

  這只是一個比喻,一般能夠去當官的,和族裡的高層,基本上都是一條船上。

  然現在,朱英所在之事,就是強行打斷這種階層關係。

  讀書人可不傻,尤其是在觸及到自身的利益時。

  哪怕太孫殿下給了很多恩厚,那也沒用,大量的官員開始討論,最後更有官員挺直腰桿站了出來,大聲講述關於孔子學說,並且隱約斥責太孫殿下,這並未為帝之道。

  朱元璋聽著這話,直接被氣笑了,管他還有幾天過年,斬了再說。

  時值兩月後,這還是陛下再度於奉天殿中,直接問斬。

  朱英自然不可能去勸說,那豈不是把自己當軟肺子搞了。

  而且說話那官員,品級不算低,也不知道是自己這麼想的,還是有人暗中授意。

  很顯然,效果特別好。

  在拖出去問斬之後,奉天殿內一片安靜,誰都不願意充當那出頭鳥,給陛下殺雞儆猴。

  沒人會懷疑,就目前陛下,哪怕這文武百官全部站出來,陛下也不會有絲毫的猶豫。

  將殺得這奉天殿中,血流成河。

  是以,傻子才會去白白送死。

  有熟悉那被砍頭的官員,暗暗搖頭。

  他知道,被砍頭那官員,是因為最近幾月調動才入了京師,之前一直都在地方。

  恰好最近幾月,朱元璋的心情挺不錯,沒怎麼殺人,所以就造成了一種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