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陽 作品

第52章 公子世無雙(14)

    “霖國售於黍國的鹽原本只提高了兩成,到了我們手中又提高了三成,照樣是吃不上。”

    “此次霖國光是軍馬就有上萬匹,我們這裡有什麼?”

    “不是說不會打仗嗎?”

    “我伯父一家早已隨商路遷居霖國了,家中子弟據說都能上的起學堂,哪像我們還得賣命。”

    “大王下令,誰人再敢亂傳流言,格殺勿論!”舉著旗幟跑動的士兵道。

    然而即便如此下令,此話雖不在明面上流傳,卻在私下傳播甚廣。

    蕪都被困,士兵不足,就在黍王下令所有男子都要充為兵丁時,此話甚囂塵上。

    霖軍大帳之中,沙盤之上劃分出了蕪都的主要幹道。

    宗闕立於其前規劃著進攻合圍的最佳路線,一將軍匆匆來報,入帳行禮道:“將軍,蕪都南側已就位。”

    那條路線最遠,山路最陡,需要繞道許久,然一應病害蟲毒皆不是困擾,水土不服也無法阻止行軍時,士氣尤為高漲。

    長襄君醫術世所罕見,也將他們將士當人看,與將士們同飲同住不說,一路急速攻城,傷亡甚少,無人不拜服。

    “好,蕪都內如何?”宗闕問道。

    “蕪都士兵長年駐守此地,少經戰亂,士氣不足,且城中消息,黍王下令招募所有男子充為兵丁,雖人多,可無武器,百姓已怨聲載道。”副將說道,“將軍,大局可成。”

    “未定之時,不可懈怠。”宗闕說道。

    “是!”副將行禮道。

    “將軍,老臣建議先圍而不攻。”楊通在旁說道。

    他雖是已有年邁之色,卻是身負盔甲也是腰背挺直,全無佝僂之態。

    “此事宜儘快解決,一旦寧國收到消息,我等深陷此地,西側邊境恐生戰亂。”宗闕說道。

    黍國行軍路線數年來他與奉樾反覆推演,就是為了能夠以最快的速度拿下黍國,如今兵圍城下,只剩最後一步。

    “您的意思是?”楊通問道。

    “黍國產糧,即便圍而不攻,也能堅持十幾日甚至一月之久,他們若向寧國求援,恐生變故。”宗闕說道。

    這樣的路線和作戰方法只能施行一次,若有下次,必有防備。

    “是老臣疏忽,只是若即刻發起進攻,只怕我霖國士兵必多傷亡。”楊通說道。

    “需開一戰,實力對比,兵圍三日,降者不殺。”宗闕說道。

    “此計可行。”楊通指著沙盤道,“只是黍王膽小,宮中必有地道,此處應派一隊接應。”

    “是,多謝將軍指點。”宗闕在那處插入旗幟,抬頭道,“傳我令,今夜子時攻城。”

    城牆頗高,蕪都難用迷煙,但這一戰,必須速戰速決。

    夜色漆黑,守城士兵巡營,已有不少人難掩瞌睡打著盹。

    “醒醒,別真睡死過去。”有人踢了一腳。

    “是。”那士兵連忙拿穩長戟。

    “真是,霖軍都壓到城下了,還能睡得……”他的眸轉向了漆黑的夜色,卻是一瞬間看到了瞬間射過來的火光,舉起令旗高聲呼喊道,“敵襲!!!”

    箭羽直穿軍旗之上,瞬間點燃了布料,那個黍字一瞬間便被火焰吞噬,火光大現,鼓聲敲響,原本瞌睡的士兵們紛紛清醒,卻是混亂不堪。

    “敵襲?!”

    “哪有敵襲?!”

    城外數千火把幾乎一瞬間點亮,照亮了蕪都的半片夜空,城上士兵這才發現霖國大軍已是兵臨城下,浩浩湯湯,彷彿一眼看不到邊際。

    而在為首處的馬上,將軍坐於其上,剛剛放下了弓箭:“出城應戰。”

    夜風本不冷,可這平靜的一聲卻讓不少人背後汗毛直豎。

    傳聞長襄君醫毒天下無雙,能夠殺人於千里之外,武藝更是高強,雖不知師承為誰,卻是少有對手,如今一箭射穿軍旗,更可見高下。

    雙方開戰,必要有將軍先探虛實,以示身先士卒,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若將軍士氣不足,將士也無衝鋒之勇氣。

    “將軍,屬下請令。”黍國先鋒將軍拱手道。

    “長襄君的臂力勝過你遠矣。”會吾將軍身穿盔甲而來,看著那火光下極為威勢的年輕將軍,握住了自己的刀道,“本將前去。”

    “將軍,您不能去!”其它將軍阻攔道。

    “你若是出事,我們……”

    “都退下!若此戰不能勝,你們以為黍國還有退路嗎?”會吾將軍說道。

    沒有,若此戰不能鼓舞士氣,黍國必亡,所以他必須親自去。

    “是。”其它將軍紛紛退下。

    士兵牽來戰馬,會吾將軍上馬,城門大開,那一人一馬出現在了數萬大軍面前,提刀映火,一身勁骨:“本將軍前來應戰!”

    “將軍,會吾將軍師從南嶺刀客,與常勝將軍柳洵齊名,不若讓屬下前去應戰吧。”楊通說道。

    “無妨。”宗闕打馬出行,將弓負在了馬背上,在馬匹疾行之時抽出了劍。

    此一戰鼓舞士氣,沙場生死,沒有給人試錯的機會。

    長劍與重刀在火光之中交鳴,劍鳴之聲傳出了很遠,刀身下壓,宗闕抽身抽劍,雙方你來我往,在無數人的視線下已過了數十招。

    “你的劍法是柳不折教的?!”戰馬嘶鳴錯開時,會吾將軍沉聲問道。

    各人劍法出招各有不同,宗闕打馬前往道:“是。”

    兵戈交鳴,會吾將軍握緊刀身,手臂微顫:“真是沒想到!”

    宗闕劍身抽出,劍影極快極刁鑽,這個時代的劍還未走輕靈一道,可劍術本就不同於刀的大開大合。

    劍身從刀身上劃過,引起一陣火花,卻是驀然偏轉,轉到了會吾將軍拿刀的手腕之上,會吾將軍連忙抽手,手腕已傷,那劍光微轉,落在了他的脖頸之上,有隱隱血跡蔓延出來。

    “將軍!!!”城上將士紛紛吶喊。

    “好!!好!!!”霖國士兵高呼,士氣大震。

    “你不殺我?”會吾將軍看著另外一邊馬上的人道。

    將軍百戰死,他早已做好了受死的準備。

    “殺了你會點燃黍國將士的怒火。”宗闕說道。

    他所要的從來都不是不死不休。

    “你的劍比柳不折的厲害,他當年可是我的手下敗將。”會吾將軍說道。

    “下馬。”宗闕說道。

    “你還是太年輕了。”會吾將軍身體後退,打馬欲行。

    宗闕彎腰,直接斬斷了一條馬腿,血液飛濺,馬蹄嘶鳴,背上將軍翻身落地,頭盔已無,卻是翻身撿起了地上的刀,可他揮刀欲往,穿梭而來的箭羽已扎穿了他的大腿手臂,讓他直接跪在了地上,刀身再度落地。

    “將軍!!!”

    宗闕打馬彎腰,將人拉在了馬背上,直朝霖國軍陣而去:“放箭!”

    無數箭矢被火把點燃,在城上士兵大驚失色時鋪天蓋地的射了過去,慘叫之聲極多,即便生還的人,也一時無人敢探頭。

    “傳長襄君命令,出城投降者不殺,三日後攻城!”有士兵伴隨著鼓聲揚聲道。

    會吾將軍被俘,即便被拔去了箭羽,也是一時不能起身。

    【沒想到宿主的師父還挺厲害的。】1314讚揚道。

    那一波箭羽直接打壓了黍國的士氣,宗闕再見那渾身被縛的會吾將軍時,他的渾身都透著無力。

    “柳不折是什麼人?”宗闕問道。

    會吾將軍掙扎不能,轉頭嘆氣道:“他啊,他曾是黍國常勝將軍柳洵。”

    黍國產糧,更是富饒,這一代黍王能夠在六國屹立,身邊有文武二將,只是文臣張碩本就是上一任黍王留下,古稀之年,案牘勞形,而武則是常勝將軍柳洵,戰無不勝,替黍國拓寬了不少領土,只是沙場百戰,怎會沒有暗傷,在黍國徵西一役後,柳洵便銷聲匿跡。

    有人說他死在了戰場上,有人說他是被黍王殺了,還有人說他是病亡,眾說紛紜,但這個人確實再也不見了。

    宗闕瞭解過這個人,其作戰速度極快,兵用詭道,出其不意,若有他在,此一戰必不會這麼順利。

    “你在何處遇到他的?”會吾將軍問道,“他還活著嗎?”

    “沂國,還活著。”宗闕說道,“我遇到他時,他暗傷滿身。”

    “活著……活著就好啊。”會吾將軍嘆道。

    “他離開黍國是因為傷?”宗闕問道。

    將軍最嚮往生死之地便是沙場,柳不折不是畏死之人。

    “是因為傷,他滿身的傷,早已不能上馬作戰了,留著也無用。”會吾將軍嘆道,“傳聞長襄君醫毒雙絕,他如今……”

    “暗傷已好,不知道去了哪裡。”宗闕說道。

    “原來如此,如此也好。”會吾將軍輕嘆,“看在你師父的面上,別傷蕪都百姓。”

    “本該如此。”宗闕說道。

    會吾將軍看著他半晌,驀然大笑道:“極好,極好!”

    與霖國第一戰,會吾將軍落馬被俘,主將已失,黍國朝堂上格外的寂靜恐慌。

    “大王,長襄君下令,出城投降者不殺。”

    “混賬!”黍王拍桌,頭上流毓搖晃,“下令,誰敢出城,格殺勿論!”

    霖軍圍城,再未進攻,可蕪都之內卻是殺伐不斷,血流成河。

    “將軍,蕪都已亂。”副將說道。

    “斬殺無辜臣民是最愚蠢的。”宗闕說道。

    若他肯降,作為甥舅還有一線生機,但如此濫殺之人不能留。

    越殺,百姓即便口上不說,悖逆之心卻會不減反增,民心,從不是強權壓迫便能成,兵亦是民。

    殺戮,爭鬥,壓迫,霖軍圍城,黍國宮城卻被黍國自己的士兵圍了起來,兵戈交鳴,群臣即便奮力彈壓,也只能慌忙逃竄。

    “抓了黍王,向長襄君投誠!”有人吶喊!

    “抓了黍王!”

    宮城已亂,黍王坐於王座之上,即便吶喊,也無人護持他分毫。

    三日之期未到,蕪都城門大開,浴血的將士向長襄君獻上了黍王的頭顱。

    頭戴冠冕,君王的眼睛保持著驚恐未定,帳中將軍未言,只是立於宗闕身後看著面前跪著的染血將士。

    宗闕接過托盤道:“本君接受,從今日起,再無黍國。”

    “是。”帳中人皆行禮道。

    “接管蕪都,吩咐將士不得擾民,搜尋剩下的黍地貴族。”宗闕說道。

    “是。”將軍們各自領命,紛紛下去傳令。

    “將軍兵不血刃,此舉大善。”楊通稱讚道。

    “此乃多年之功。”宗闕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