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 孔聖人愚民?

    但這也只是說法之一,還不足以說服他們。

    當聽到愚民觀點的時候,江逸注意到,即便是曾經說過六十而耳順的夫子,也不由皺了皺白眉,眼角泛起十分密集的皺紋。

    “你最認同哪點?”孔聖人看著他問道。

    江逸回道:“晚輩最認同第三點。”

    他說出了自己的分析:“第一個觀點的說法的確符合春秋末期的大勢,但夫子並不是一個迎著大勢的人,否則您便不會因為得罪三桓而離開魯國,也並不會因為沒有遵從其他貴族或國王的想法而顛沛流離。”

    “您一生都在倡導著有教無類,主張的便是開民智,教化世人。一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能教導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的師者,怎麼會主張愚民?”

    “所以晚輩認為,以您本就沒有順從的浪潮和大勢來斷定那句話的意思,認為您愚民並不可取。”

    “評定一個人,的確是要從各方面綜合去看,但若以寥寥幾句,便否定一個人一生的行動和信念,晚輩並不苟同。”

    孔聖人微微點頭,看著江逸的目光多了幾絲讚賞,說道:“後生,繼續。”

    “從語境和夫子的一生所為來看,第二點和第三點似乎都很成立。”

    “在論語泰伯篇中,您的弟子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記載在了‘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下,再下句便是‘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若是說記錄您言行的弟子,在這些句子的前後順序上沒有嚴謹安排,東一句西一句,晚輩是萬萬不信的。”

    江逸說出了自己的分析:“晚輩認為,他們極有可能會像論語中有各種篇的劃分一樣,先是想好要記載的是哪一篇,然後再回憶內容,回憶先後,最後記載,這是最為通用、規整和有效率的辦法,您教導出來的賢人和弟子不可能想不出來。”

    “所以晚輩斗膽認為這三句話的意思應當聯繫於一處,便是----”

    “興起在詩,卓立在禮,完成在樂。”

    “百姓們若是認同,我們就要引導他們在這條道路上繼續走下去,

    百姓若是不認同,我們也當啟迪教化,而不能用強權逼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