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3章 方孝孺朋友

    “唉,雖說在大宋之前,恩蔭制度就已經存在了,但大宋對這項制度實在太過推崇。”

    范仲淹搖頭嘆息。

    江逸深表贊同,漢朝恩蔭針對的基本上都只有基本上就只有同一個母親的親生兄弟和兒子。

    這樣的範圍,在封建時代,倒也算是合理。

    到了唐朝時,恩蔭制度的範圍就又大了一些,家裡一個人有功的話,那麼他的子孫,甚至是重孫曾孫都可以受到恩惠。

    這就是為什麼古人都說光宗耀祖這四個字。

    一旦你對國家有功,那真的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整個宗族都跟著你享受天恩,族譜都得給你單開一頁。

    封建時代基本都是如此,一榮俱榮,一辱,誅九族。

    當然,如果你是方孝孺朋友,那就慘了,很不幸你在十族之內。

    恩蔭制度在宋朝可以說是發展到病態級了,一個對國家有功的臣子去世之後,竟然一下子可以推恩二十多號人,可想而知整個宋朝的官吏氛圍。

    范仲淹看出了這點,於是他提出了限制中、上級官員的任子特權,防止權貴子弟親屬壟斷官位的做法。

    可惜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他這個舉措雖然從一定程度上讓許多優秀的官吏有了更好的晉升之路,但得罪了不少世家貴族。

    試想一下,在這樣一個制度已經成型氾濫的時代,在一朝臣子皆為家族掌控的時代,有這麼一個人,敢於為了百姓站出來,去對抗這個時代的洪流,何其可敬?

    時空之鏡畫面一轉,出現了慶曆三年(1043年)十月的一幕。

    此時,大宋朝廷任命張溫之為河北都轉運按察使、王素為淮南都轉運按察使、沈邀為京東轉運按察使、施昌言為河東都轉運按察使。

    范仲淹坐在案桌上,翻閱各路轉運按察使的班簿。

    他拿起毛筆,發現有不稱職的,毫不猶豫地在上面打了個“x”。

    誇張的是,這裡居然大多數同姓。

    旁邊,下臣富弼十分擔憂地說:“你這幾筆一筆勾下去,就會有一

    家人痛哭啊。”

    范仲淹毫不猶豫地說:“一家哭,總好過一個地區的百姓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