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之期 作品

第四十三章 試點教育的二三事(上)

    然而現實問題是,這些山民的住所往往十分偏僻,來往非常不便。那些早就習慣了的當地教士還可以接受,而從從其它地區選派的教士們寧可脫下長袍,也不願意天天鑽山溝。

    這導致了整個蒂羅爾教區對於維持當地教會學校的積極性不斷減弱,直到有一天勞舍爾大主教將那些參與教育工作的教士工資翻了一倍。

    (其實應該稱其為“神職津貼”,但是那樣會有人覺得不夠直觀。)

    教士們的收入直接達到了當地平均工資三倍的水平。如果能完成教會定下的目標,那麼將再發一份相當於當地平均工資的獎勵。

    果然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那些教士們瞬間化為不畏艱險的上帝使徒,翻山越嶺,誨人不倦。

    平心而論地講,教士們也不全是貪財之輩,只不過在神職津貼提高之後,他們覺得自己被尊重了,也更願意踐行他們的誓言而已。

    不過這也帶來一個問題,那就是教育的成本就變得更高了。

    同一時間,弗蘭茨從維也納招募的那些失業大學生們又因覺得自己被冷落,開始公開抗議。

    他們聲稱那些學歷不如他們的神父卻拿著比他們高得多的工資絕非合理。其實這些人的工資要比當地的平均水平還高出50%。

    只不過由於他們來習慣了帝國首都的繁華,冷不丁被派到蒂羅爾支教產生的落差感讓他們一時半會難以接受。

    於是乎弗蘭茨給了這群人相同的承諾,他們也可以去從事教士們的工作,只要符合或達到相同的水準就能拿到同樣的酬勞。

    可是這群人中的大多數並不買賬,他們總是以維也納的生活標準去對比蒂羅爾這個奧地利最窮之一的省份,那弗蘭茨也只能解僱那些不滿足現狀的人了。

    其實只是從事基礎教育工作的話,這些非教育專業的大學生的水平不一定比得過那些常年接觸各色人等的教士。

    當然這些大學生的上限是要比教士們更高一些的,所以弗蘭茨給他們提供了很多上升空間,比如一些不鹹不澹的公職。

    薪酬待遇如何先不說,公職對於當時的大學生有著無與倫比的吸引力。這種特殊身份可以極大地滿足那些人的虛榮心。

    而弗蘭茨自己也很樂意這麼做,因為他可以籠絡更多的人才。

    經過大量實踐,蒂羅爾的教會學校很多不足之處已經得到完善,包括校規校紀,以及宣傳教育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