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兩百二十一章 多學科分析

    “現實裡當然不會這麼美好,但是還要注意,這麼多糧食,只是一年的增量。”

    “所以毫無疑問,鄭國渠對秦國國力的增加,是級數級別的。”

    “你的這些數據,有證據可查嗎?”

    “有啊,《武經總要》有記載:‘舊法,人持乾糧三鬥,可用數旬。若班師在道,去境猶遠,儲貯乏絕,即須揀擇羸瘦牛馬應卒,以充軍食,庶全人力,不至為賊困逼’。”

    “你這到底算是文科還是理科?”何詩情也來了興趣:“你這和做數學的應用題差不多了。”

    “本來就應該跨學科多方分析。”周至說道:“這就是我們現在比古人多出來的優勢,文理兼修,利用一切可用的方法去研究問題才行。”

    “比如有個著名的歷史事件‘鐵鎖橫江’,因為劉禹錫的詩歌裡有‘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的句子,就以為事情是發生在金陵,孫皓利用鐵鏈在金陵上游橫絕長江,讓西晉的戰船無法東進,其實是錯誤的。”

    “要是查閱資料就會發現,西晉益州刺史王濬奉命建造戰船,打算征伐東吳,造船時產生的木屑隨著長江水流到建平郡,建平太守吾彥發現後,將撈起的木屑上呈孫皓,認為西晉正建造戰船,打算伐吳,要求孫皓增派守軍到建平防守,稱只要建平不失陷,西晉都無法渡江進攻。但孫皓不聽。吾彥無奈,唯有製造鐵鎖鏈,在險要之處放下橫斷長江;又製作大鐵錐,暗置在江水之中,試圖以此阻止西晉戰船東進。”

    “建平是什麼地方?就是現在的秭歸,三峽險要之地,離東吳建業,還有上千裡的水程。”

    “所以鐵鎖橫江,其實是橫絕三峽?”張路問道。

    “那不可能。”衛非反應很快:“看我們夾川就知道,長江在枯豐兩季的水位相差十五米以上,用鐵鏈怎麼攔?還有,就算是在那裡跨江,長度有多長?耗鐵有多少?這些鐵料拿去打造兵器和箭頭,能有多大戰力?哪種做法更加的划算?”

    周至對衛非豎起大拇指:“就是這個思路,理科的思路。哪怕是在建平郡,假設橫跨長江的鐵鏈阻擋樓船,那也不是當時吳國的國力所能夠達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