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兩百二十一章 多學科分析

    “然而歷史有的確有記錄,天紀四年即晉太康元年,王濬率軍攻吳,沿江城池守將多數都望風而降,或者很快被攻破,但吾彥卻領軍堅守建平,無法攻下,最後王濬以大木筏移走水下的鐵錐,又用火燒斷鐵鎖鏈,‘遂下西陵’。”

    “西陵就是宜昌,王濬最終衝出了三峽。”

    “那這又說明‘鐵鎖橫江’確有其事。這該如何理解?”張路問道。

    “其實可以通過現代軍事學的觀點去解釋它。”周至說道:“將鐵鎖橫江,暗置鐵錐,理解為保衛建平的措施,差不多就能夠解釋得通了。”

    “秭歸所在地勢險要,那個時候的建平,位於長江、香溪和馬槽溪之間。如果建平守衛得當,就是三峽中央的一個死死的釘子,拿不下那裡,王濬就絕不敢東進。”

    “這個我們夾川人應該很容易理解,南宋時期,我們夾川的神臂城,和下游合川的釣魚城,這兩處不下,蒙古大軍也是數十年不能沿著長江東進,最後只能改道襄陽,就是這個原因。”

    “是的,否則會後路不保,只能全軍覆沒。”張路點頭。

    “所以,鐵鏈和鐵籤,多半就是保衛建平城的措施,只能是設置在城周的香溪河或者馬槽溪裡,是阻擋王濬利用水路進攻建平城後路的有力舉措,成本相比橫絕長江,就低得很多,也是一郡太守能夠完成的了。”

    “要是什麼時候能夠去看看就好了。”張路是三國迷,經過周至一番分析,以及衛非的補充之後,才感覺到自己曾經認為的“真理”,錯得有多麼的離譜:“於情於理,肘子你的這個推斷,也比‘鐵鎖橫大江’的構想,要合理得多。”

    “你們男的說起打仗來就沒個完。”馮雪珊打了總結:“都吃好了沒有,吃好了就走吧!”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