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道長不孤 作品

第十六章 宗教的故事

    這位先知重新定義了教義。

    他為“鄰人”做出了額外的註釋。當一名信眾問他,“什麼是鄰人”的時候,他回答道“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就丟下他走了。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這條路下來,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這地方,看見他,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惟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裡,看見他就動了慈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裡去照應他。第二天拿出二錢銀子來,交給店主,說:‘你且照應他;此外所費用的,我回來必還你。’你想,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

    信眾說:“是憐憫他的。”

    那位宗教領袖便說:“你去照樣行吧。”

    在這一句註釋之下,“鄰人”是一種宗教色彩的隱喻。它不再意味著“空間上住得近的人”,而是“會對你產生同情心的人”。

    鄰舍概念恰是超越“圈子”的遠人之愛。撒瑪利亞人被猶太人認為是血統汙染的不潔群體,他們彼此互相歧視。

    毫無疑問,他扭曲了教義,用自己的意志,替代了千年的傳統。

    所謂“我注六經,六經注我”不外如是。

    在宗教的信仰之內,這位領袖應驗了古老的預言,更新了最初的古代先知與神的契約,重新革新了信仰。從此,“不傳外邦”的規定也被打破。

    而最初信仰這位神的遊牧民族後裔,也因此憎恨這位宗教領袖。在他們的視野之中,這位宗教領袖是打碎他們瑰寶、將自己家族財產贈予外人的背叛者。

    因此,作為被羅馬帝國統治的民族,他們向帝國舉報,說這位宗教領袖自稱“猶太人的王”,要帶領自己的民族造反。

    羅馬人的總督對這位領袖並無惡感,甚至給予了這位領袖公正的機會。

    但這位宗教領袖或許是對同族失望,或許也有著“流血自我始”的念頭。

    這便是那個著名宗教故事的去神秘化版本。

    而在那之後,這位宗教領袖所改良的信仰,成為了帝國底層平民抱團的依據。

    無所依靠的人按照這種信仰,組織起彼此的力量。

    就算帝國一度對這些來自底層的教眾揮刀,甚至用上了極度殘忍的刑罰,也沒有嚇住那些底層。

    因為帝國的統治……

    已經足夠殘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