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強67 作品

第1604章 大計劃 1




    必須要說,慈善理念和慈善組織的現代化歷程,和經濟社會的現代化歷程密不可分。



    這一輪慈善高潮和慈善現代化趨勢,其來有自1873年,馬克·吐溫發表了一篇小說《鍍金時代》,形容這個時代在浮華奢靡的泡沫背後,是銅臭的腐爛和社會撕裂。



    及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1894年,美國工業產值達到95億美元,是同年英國工業總產值的兩倍、法國的三倍多。



    同時,美國社會轉型劇烈,迅速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渡。國家基本完成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移民紛至沓來。



    當時,紐約人口超過1000萬,成為世界上第一座特大城市。但極大的物質財富積累也引發了日益嚴重的社會矛盾,社會問題層出不窮,社會衝突加劇。



    在工業化時代,貧富分化加劇,前1%的家庭掌握著全國半數以上的財富。而此時,美國經歷了最高的工業事故發生率。



    貧困人群的主要問題有看病難、教育難、住房難等。1914年和1915年,紐約市記錄在冊的肺結核患者每年分別新增了3.5萬和2.2萬人,其中死亡人數8918人。



    他們的治療花費了公共和私人總計68.7342萬美元的健康資金。孩子們得不到教育機會,而且往往14歲就輟學去工作養家。紐約的窮人們也很難找到合適的房子,由於收入低和缺乏保障,常常被房東掃地出門。



    動盪的現實使美國精英反思,希望通過制度修補來緩和社會矛盾。卡耐基和洛克菲勒在成為慈善家之前,都是赫赫有名的“鐵腕”“冷血”的資本家,媒體稱他們是“卑鄙”和“貪婪”的。



    他們的“轉變”,不得不說,既基於來自社會的壓力,也基於對時代的反思。



    19世紀中期,史密森學會等的建立,表明其慈善理念已經從單純的扶貧濟困走向瞭解決社會問題。1867年,美國有了第一個由美國人創辦的慈善基金會——皮博迪教育基金。



    慈善基金會開始支持探究造成貧窮等社會問題的根源,而不是出資使這些問題本身只得到表面上的、暫時的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