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我不白當了?


  芭別爾如約召開了會議。

  有一件稍有些滑稽的事情是,提出了要治沙漠的名號,同樣也是會議商討的核心的羅摩,他在會議上並不具備話語權。

  計劃的提出者和實施者,需要向其他人申請同意,並且他必須要等待長老們詢問才能夠說話。

  在他們詢問之前,羅摩甚至不具備說話的資格。

  哪怕這是你的計劃,你是計劃的核心。

  但現實就是如此。

  這也就難怪芭別爾嘲笑羅摩了。

  在整個部落之中,他名聲雖然有,但不夠用。

  名聲是一種很有價值的資源,它決定了當你要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會有多少人願意付出多少代價來支持你。

  沙漠是個相對簡單的環境。

  你要麼是個戰士——在多次的狩獵之中展現了自己的勇武,因而被同族的族人所稱讚。

  你要麼是個智者——在多次的狩獵之中,用自己的智慧給敵人帶去了更大的傷亡,給族人帶來了更多的收益。

  如此一來,族人就會認可你的能力,進而在能力值的基礎上,為你戴上榮耀的冠冕。

  而羅摩從未參加狩獵,事實上,他最開始的時候是被當作奴隸而收養的。

  部落給他們灌輸榮譽和奉獻精神,實際上只是需要他們為部落去死,並且困窘於榮譽而不索要實際的物資。

  眾所周知,榮譽是一張紙和一個人上下嘴唇一碰就能夠支付的東西。

  核心是少,稀少且珍貴,它有價值但成本很低。

  你索要榮譽而不需要實際的利益,這就是長老們所期望的。

  他們吝惜於付出卻又希望你能夠付出一切,於是他們用榮譽裹挾了所有人。

  這也是芭別爾的培養道路。

  她在眾多的孩子之中展露天賦,然後有了成為獵鷹的資格——不不不,這麼說有些不對,不如換一種說辭。

  在眾多接受培養的孩子之中,只有她最後成為了獵鷹。

  無論你有沒有天賦,先接受嚴苛的訓練再說。

  最後活下來的人,自然是有天賦的。

  沒天賦的?

  部落的孤兒可以選擇別的道路,而被劫掠或者撿到收養的非部落的孩子,那就只能夠提前結束自己的生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