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欲乘風歸 作品

第四百六十五章宋遼與河西

事實上不光是大宋出現了中興黨,就連遼朝也出現了結社,只不過他們更加光明正大,名曰逐鹿社。

逐鹿二字端是囂張,但還別說,在遼朝就是這樣的大口氣,大抱負容易被人瞧得起。

逐鹿社取的是逐鹿中原之意,多為遼朝文人以及官員,他們甚至可以向朝廷建言獻策,並且還有諸多計策被採納,甚至是屢立奇功。

尤其是在對大宋的政策和發展上,更是有著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大宋缺少馬匹,遼朝就把騸馬大量的販賣過去,如此不光能賺取錢財,還對大宋的馬政造成衝擊。

大宋的馬政一直是宋人詬病,遼人嘲笑的存在,不光養不出好馬,就連駑馬的數量也在每年下降。

有了河西后,大宋每年都向河西買馬,但河西只出售駑馬,軍馬是絕不可能出售的,這也導致大宋這幾年來戰馬稀缺。

遼朝的逐鹿社出現後,第一時間向朝廷建議販賣騸過的戰馬去往大宋,不光能賺錢,還能分化大宋與河西之間的關係。

由此,遼朝上下對這個文人組成的逐鹿社另眼相看,騸馬不能繁殖,只要不發生戰事,這些上好的良馬每日消耗的草料都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大宋的馬政在地方上失敗了,於是便收歸中央的群牧司統一管理,這樣看似是好事,可實際上卻增加了宋廷的負擔。

逐鹿社的那些文人成功進入朝堂大佬甚至是皇帝的視野,他們多是燕雲之地的漢家文人,在契丹這麼多年的統治下已經算是遼朝人,而不是宋人。

只不過燕雲之地的漢人日子也不好過,宋人還能依靠原本的經濟和手工業老底硬撐,可遼朝不同,遼朝北面的土地還保持著遊牧民族的習慣和律法,而燕雲之地卻採用漢家的方陣和律法,就連官員都分南北。

遼朝官制不同大宋,官分南北,類似於兩制,“以國制待契丹,以漢制待漢人”。京城設三省、六部、臺、院、寺、監;京外設節度、觀察、防禦、團練等使,都是模仿唐朝舊制。機構雖然龐大,但職簡權輕,遠不能與北面官之權力相比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