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欲乘風歸 作品

第四百九十三章沒有皇帝會怎樣?

這種區別對待放在誰身上都讓人不爽,但國家政策一般不會影響升斗小民,真正讓蜀中百姓“破防”的是賦稅不均,刑法不明,吏暴於上,民怨於下!

蜀中百姓勤勞,但不代表他們逆來順受,蜀中百姓善良但並不代表他們可以任人欺辱。

所以川陝四路也是大宋起義最多的地方,大大小小起義不下幾十次,雖然規模有大有小,雖然最後都被大宋鎮壓,可也反應出了蜀中百姓的不甘。

勤勞的百姓,天然險峻的地勢,再加上大宋王朝的不斷壓迫,最終使得葉安下定決心的培養這片土地。

河西對蜀中的幫助是肉眼可見的,蜀中本就善於經商,成都平原還有大量的糧食產出,一進一出皆附和河西貿易的利益,雙贏的局面為何不要?

大宋文人主張的那種“天下之財皆有定數”的屁話葉安是從來都不相信的,蜀中的糧食多,提供一些給河西,河西的商品多提供給蜀中,蜀中的大商賈有相當一部分在河西設分號,這不是雙贏是什麼?

何況蜀中的商賈和百姓已經被大宋給坑怕了,朝廷用東京交鈔收割百姓的舉動已經徹底讓東京交鈔信用破產,之所以現在還能苦苦支撐,很大程度上是河西與蜀中商賈在為其買單。

可以說,只有河西與蜀中商賈承認,東京交鈔才有價值,若是不承認,那就只能用來擦屁股!

而蜀中一項是在觀望河西的態度,只要河西不承認東京交鈔,那蜀中便一定不會承認,畢竟說到底交鈔還只是媒介而已。

在城牆上用腳丈量,很容易就得出益州城的大小,而且奇怪的是這裡明明應該叫做成都城,當地百姓卻更願意稱這裡為益州城。

歸根結底乃是大宋區域劃分的混亂所致,益州所轄範圍包括了成都府以及周邊地區,是當下西南的重要行政中心。

趙抃一直跟在葉安的身邊不曾離去,但目的已經開始悄然改變,原本他是不屑葉安的佔據河西的行為,更是怒其打算蠶食大宋疆土的卑鄙手段。

但漸漸的兩人之間所談論的重心從河西到底是不是大宋的一部分轉變為河西之制與大宋祖宗之法孰優孰劣。

致君堯舜是每個文臣的終極目標,也是在儒家思想的薰陶下成為每個讀書人的終極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