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欲乘風歸 作品

第608章 大慶殿中的較量

    一旦宋遼大戰,雙方可能都會承受不住其中的代價,無論是宋朝還是遼朝都知道自己的實力如何,不可能毀滅對方的同時讓自己完整保全下來。

    再加之遼朝不斷的學習漢家文明,實行藩漢分治,逐漸的也對南下入侵大宋並沒有多少興趣,至於兄弟之國的說法……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宋遼之間的關係。

    雖然雙方都不想承認對方為正統,但卻又不得不承認,雖然雙方都有吞併對方的打算,但奈何實力不允許,於是詭異的戰略平衡便出現了。

    宋遼邊境安定,反倒是雙方之間的貿易興旺,使者往來不斷,這便在無形之中加強了漢人與契丹人的友好關係,站在葉安的角度上來看,這就是在促進民族融合啊!

    遼朝表態之後,其他各個外使便在心中翻起了驚濤駭浪,大國之間的博弈和關係改變都會影響其他的小國。

    原本黨項使者打算借用大宋與遼朝之間的緊張關係來謀求更多的利益,但卻在殿中看到了宋遼兩國之間“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一面,這其實不是讓党項人尷尬無比?!

    党項在名義上是遼朝的附庸,也臣服於宋,這次正旦大朝會上其在遼朝使用的是大夏國主,在大宋用的卻是藩鎮守將的名號,畢竟李德明在大宋是有官職的,鎮軍大將軍、右金吾衛上將軍…………

    這一系列的操作令遼使大為不滿,也令大宋的君臣頗為欣慰,但用心之歹毒葉安卻是看的清楚,這就是在挑撥大宋與遼朝之間的關係。

    國主與將軍完全不同,國主更為獨立,乃是小國的主人,甚至堪比一國之皇帝,而藩鎮將軍則是在名義上受中央王朝的統轄和領導,二者之間區別甚大。

    但這一點在大宋的文武百官眼中卻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因為當初遼朝給党項名分的時候,其目的就是為了牽制大宋,而大宋並未承認党項人大夏國的身份,而是繼續以藩鎮將軍待之。

    於是党項人在大宋的朝會上以藩鎮的名義上貢便是理所應當。

    即便是發現遼朝使者臉色難看道了極點,宋朝君臣也是在心中得意,誰讓你們早早給予党項大夏國的冊封,看我大宋並未冊封,党項依舊是我大宋的藩鎮。

    但誰也沒有料想到的卻是葉安出班了,在外朝使者上貢的時候,大宋的朝臣為了體現對外朝的尊重,一般不會出班上奏,但葉安卻忍不了別人在自己眼皮地下耍陰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