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舒慕羲和 作品

第六七九章 決勝千里之外(六)

    詭異的安靜之下,這些私鹽販子中有實在受不了的,把心一橫心道大不了一死個驢毬子的!

    “國公,也非是我們誇口,就是我們有本事,是那些賣官鹽的沒本事。這便叫佔著茅坑不拉屎,白白佔了那麼好的位置,卻做不出事來。若他們有本事,我們別說賣到信陽,怕是襄陽都賣不到。”

    劉鈺笑道:“扯淡,你們要是賣官鹽,也一個鳥樣。那就是個籠子,在外面本事再大的,進去也得變王八老鱉。這是籠子的問題,竟還真以為你們真個就有翻江倒海的本事了?”

    說完,輕咳一聲,喚了個人,一個隨從從外面拿著紙筆走進來,就坐在下面的凳子上,將手腕懸起,等待著審問的速記。

    短暫的溝通之後,劉鈺就開始問這些私鹽販子一些關鍵性的、逐漸開始嚴重的問題了。

    從私鹽運輸的線路開始,到各個縣的銷售數額、接應人手、運輸成本、行賄的額外成本。

    再到私鹽從何運來,鹽井的老闆是哪裡人,四川的鹽業政策等等,逐漸深入。

    不同的視角,看待同一個問題,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從這些私鹽販子的口供裡,劉鈺看到的,是大順開國百年的戰爭史。

    從甲申年開始的四川拉鋸,再到反擊,再到收復失地還於舊都。

    然後開始北伐,開始對蒙古和遼東用兵,然後陝西、山西商人因為協助軍需後勤開始崛起。

    再然後,北方逐漸平定,大量的陝西商人有了做大買賣、和官府打交道的經驗,也有了在淮地辦鹽支持軍需的經驗。

    同時因為戰爭,使得陝西商人富集了大量的資本。

    伴隨著大順北方戰爭的結束,攜帶了戰爭期間積累的大量資本、和之前幾十年置辦軍需和官方打好的關係、以及之前就搞鹽業運輸的優勢加身的陝西商人,越過了秦嶺,進入了四川。

    四川開辦鹽場的,都是些小手工業,資本不足。

    加之沒有兩淮鹽業的鍛鍊、沒有置辦軍需的鍛鍊,對朝廷的政策反應有些遲鈍。

    而陝西這邊的商人,則抓住機會,很快崛起,成功壟斷了四川的鹽業。

    形成了一種全新的,在劉鈺看來生機勃勃的模式。

    四川士紳的土地、陝西的資本、四川的勞動力,以及實則是江南的白銀貨幣,在這裡成功地融合到了一處,迸發出極大的、勃勃然如英國羊毛讓地主和資本家擰在一起的資本主義的生機。

    四川擁有土地的士紳,樂於陝西大商人攜帶資本來投資,因為這意味著他們的地租將要漲價。

    有些人是長期出租土地給陝西資本,簽訂許多年的合同。

    有些人則是很聰明地選擇了“以地入股”,但又帶一部分“押山銀”。

    所謂“押山銀”,就是一次性的收入,由陝西資本在租地之前,抵押給四川地主,保證在租賃經營期間不會破產跑路,而如果破產跑路則這筆錢就直接給地主所有。

    與其說這是四川與陝西之間的商業差距,不如說是四川與江南地區的商業差距。

    因為此時世人皆知“蜀人不諳行鹽,唯諳產鹽;秦人多於江南習鹺業,資本又厚”。

    也算是兩淮地區與徽商的競爭失敗者,跑到這裡又打贏了本地原有的小手工業者和本地商幫。

    而這實際上也是一種大順特殊的隱藏的財政轉移。

    打一口上等的好鹽井,要保證天然氣充足且滷水豐富的話,需要的成本最高可能要三四萬兩銀子。

    幾百米深的井,不是一般的從業者所能承擔的資本。

    而陝西這些商人的資本是哪來的呢?

    從北邊戰場上賺的。

    那北邊戰場花的錢又是哪來的?

    朝廷從江南收的。

    應該說,戰爭和漕運,是大順為數不多的國家干涉調控和財政轉移手段。

    只不過伴隨著北方戰爭結束,逼得劉鈺不得不搞別的方法讓大順的資本往邊遠地區轉移。

    而劉鈺請史世用千里迢迢去抓私鹽販子的用意,則有兩個因素。

    第一個,還是信陽等地,作為淮北鹽區的偏遠地帶,那裡最可能遭到淮南鹽商的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