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

 而朝堂之上的宋徽宗,內心卻充滿了無奈與沉重。他站在皇宮的高處,心中明白,僅憑宗澤所取得的勝利,無法阻擋金軍進攻的步伐。他深知,自己不能再猶豫了,必須為宋朝的未來做出決斷。

 宋徽宗沉思片刻對宰相李邦彥說道:“朕已決定,欲將皇位傳於太子趙桓,讓他來主持大局。朕則南下避難,為宋朝保留一線生機。”

 李邦彥震驚跪下:“陛下,此事非同小可,禪位非同兒戲,需三思而後行。一旦決定,便關乎國運,請陛下務必慎重。”

 宋徽宗堅定地說:“朕已深思熟慮,此計可行。太子趙桓聰明睿智,有他主持朝政,定能帶領宋朝走出困境。朕不能眼看著祖宗基業毀於一旦,唯有此策,或許能為宋朝爭取一線生機。

 李綱從戰場上趕到汴京,卻聽到皇上要禪位的消息,眉頭緊鎖,神情凝重。既然當今聖上把大宋置於個人的安危之中,那麼久,乾脆讓有識之士來撐起這副大梁。他手中的筆,蘸著自己的鮮血,在宣紙上緩緩移動,每一個字都如同刻在心頭,重如千鈞。

 “皇太子監國,典禮之常也。”李綱低語,聲音中充滿了堅定。他深知,此刻的大宋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外敵入侵,國難當頭,他不能坐視不理。

 “今大敵入攻,安危存亡在呼吸間,猶守常禮可乎?”他繼續寫著,每一滴鮮血都代表著他對國家的忠誠和對民眾的責任感。

 寫完這句,李綱停下了筆,深吸一口氣,彷彿要將所有的勇氣和決心都凝聚在這一刻。他再次蘸上鮮血,繼續寫道:“名分不正而當大權,何以號召天下,期成功於萬一哉?”

 這是他的呼喚,也是他的期待。他希望新皇帝能夠明白,名分雖然重要,但在國家危難之際,更重要的是能夠團結一心,共同抵禦外敵。

 次日,李綱將這份血書呈遞給了宋徽宗。宋徽宗看著這份用鮮血寫成的上書,心中不禁湧起一股深深的震撼。他知道,李綱是在用生命為國家和人民請命。

 此時,太子趙桓已被宋徽宗緊急召入宮中。

 趙桓急切懇請道:“父皇,金軍已至,朝廷上下人心惶惶,父皇此時還是要坐鎮朝堂,主持大局才好,我年幼無知,不通政務,怎敢擔此重任?

 宋徽宗沉重地說道:“朕決定禪位於你,由你主持朝政,抵抗金軍。朕將南下避難,以圖他日重整旗鼓。你雖年幼,但聰明睿智,有勇有謀。朕相信,在眾臣的輔佐下,你定能帶領宋朝走出困境,重振國運。此時,國家危在旦夕,你需以大局為重,不可推辭。”

 趙桓沉思片刻,知道父皇去意已決,他跪拜道:“多謝父皇信任,兒臣必當竭盡全力,保衛國家,不負所托。

 宋徽宗與趙桓進行了簡短的禪位儀式後,宋徽宗帶著少數隨從南下避難,李綱趕到時,趙桓已登基為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