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波門小書童 作品

第56章 我借民心保命,皇帝不介意吧?

 一個月2錢,只要不是赤貧之家都能交得出來;至於點卯充數更無傷大雅,遇事跑得快些就罷了。

 和微不足道的付出比起來,同子弟的待遇卻非常實惠,極具誘惑力。

 一是可按一份利從社中貲貸母錢,二是每日的設肆市租可減一成,三是受人欺辱時可到社中求助。

 莫看只是簡單的幾十個字,對無依無靠的黔首而言,確是一種保障。

 所以,這社約一貼出來,附近幾個鄉的黔首蜂擁而至,短短几日內,就招募到了四五百的同子弟。

 第二件事,是立了一條稱為“救儒令”的社規。

 因為造紙術和印刷術還未在大漢出現,寫在縑帛竹牘上的書籍仍是奢侈品,也就限制了儒生數量。

 但是,長安城作為大漢帝國的國都,儒生的數量仍然比其他城市多不少。

 其中就有不少人因為醉心於讀經解經,導致“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這些儒生的家境自然很差。

 這“救儒令”就是針對那些揭不開鍋的儒生而設立的。

 不管是有真才實學,還是隻會解經讀經,只要到社裡證明自己是儒生,每月便可領300錢救儒金。

 第三件事,是萬永社會在鄉里中開設固定的粥棚,每日都施粥賑濟黔首。

 每個粥棚每日施捨百人份的粟粥,這粟粥還不是清湯寡水,要插箸不倒。

 雖然今年是一個豐年,但是並不意味著人人都可以吃飽飯。

 許多因為天災人禍剛剛失去土地或者早已失去土地的黔首,到了寒冷的冬天仍要在生死線上掙扎。

 萬永社每天拿出幾十斛的粟來賑濟貧困黔首,能救不少人。

 這三件事情,都是能夠造福於鄉梓的好事,樊千秋願意花錢做這些事,不只是利人,同時也利己。

 從眼前來看,長安城的形勢危急多變,通過做善事來聚集一些人氣,是一筆非常划算的買賣。

 從長遠來看,樊千秋這是為了進一步在鄉里中樹立自己的好名聲,為明年出仕為官打個基礎。

 更何況,就算以後出仕為官了,這好名聲也是一直要維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