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波門小書童 作品

第162章 剽竊董仲舒的學術成果,不過份吧?!

 看著張湯強壯鎮定的模樣,樊千秋覺得有一些滑稽。

 自己相當於剽竊了張湯尚未發表的學術成果,對方內心定然驚慌失措。

 但是樊千秋卻沒有心理負擔,因為在大漢可沒有所謂的學術規範,誰先提出來便是誰的。

 而且他也並沒有想將“春秋決獄”的理念佔為己有,只是想以此在張湯麵前留一個印象。

 於是,樊千秋定了定神,便開始講了起來。

 “漢律雖多,可終究不可涵蓋天下所有的事情,縱使像那苛刻細緻的秦法,亦不可涵蓋天下所有的事情……”

 “斷案之時,難免會遇到漢律未曾涉及的瑣事,自然不能以漢律為準繩,微言大義的《春秋》可擔此重任。”

 張湯越聽越覺得驚奇和蹊蹺,他看向樊千秋的目光也越來越疑惑和不解。

 這“春秋決獄”是他藏在心中的一件重器,而這件國之重器,還與一個身份敏感的人有關聯,便是董仲舒!

 張湯雖然重視律法,但他卻也是一個儒生,自然想將儒家的道德教化引入刑獄之中,幫助法吏們日常斷案。

 在過往的幾年時間,張湯為了此事,常常暗中登門拜訪大儒董仲舒,冒著被皇帝猜忌的風險與其討論此事。

 而得出的結論成果,便是“春秋決獄”這四個字。

 張湯與董仲舒都認為“按照《春秋》大義來決斷刑訟之事才是正道”,但他們卻未在外人面前提起過此事。

 也就更沒有上奏此事,向天子諫言獻策了。

 之所以有所延宕,是因為時機還不成熟:董仲舒被皇帝罷官不久,仍受忌憚,不宜現在就出現在皇帝面前。

 而且,張湯雖然是廷尉正,而且也受天子信賴,可品秩說到底不過是千石,廷議和集議都未必有資格參與。

 更別說直接參與到改變大漢司法制度的大事中。

 所以,“春秋決獄”便成了張湯和董仲舒兩人之間的秘辛,他們準備藉助此事,在合適的時機,青史留名。

 張湯剛聽見這小小的遊徼說出“春秋決獄”幾個字的時候,還只當對方誤打誤撞,碰巧說中這幾個字罷了。

 可是聽他後面的這幾句解釋,立刻發現對方似乎真的對“春秋決獄”有所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