匂宮出夢 作品

121,政治正確

  “自由萬歲!”“帝國萬歲!”類似的歡呼聲響徹在整個議事大廳當中,一時間平常吵吵嚷嚷的議事堂此刻卻顯得空前團結、可謂是慷慨激昂——

  無論怎麼看,艾格隆這番話都猶如是重磅炸彈,因為此刻的波蘭不僅僅是被俄國一家所統治,普魯士和奧地利也分了一小份,他們自然也屬於艾格隆口中的“奴役民族”。

  再加上他又在這裡大肆鼓吹什麼自由,不止是和沙皇“硬剛”,甚至連普魯士、奧地利和西班牙這樣的君主專制國家,都被他Aoe了一番。

  不過,他倒也不是腦子發熱對著所有人跳臉,而是精確地把握了尺度。

  他先明確“絕不武力下場”,讓所有人不用擔心最壞情況,然後再一句句表達對波蘭人民的同情,對自由的尊重,這些話就算再怎麼難聽,別人也不可能以此來攻擊他,畢竟這也是這個年代的“政治正確”之一。

  所以,各國面對他的這番宣言,估計都會冷處理不做任何置評,頂多俄國人公開抗議他干涉內政罷了——不過這也不要緊,艾格隆從來不怕和人打嘴仗和筆仗,現在是沙皇理虧他就更不怕了。

  至於“無條件接受波蘭難民”這一條,雖然艾格隆說得非常漂亮,充滿了仁慈和博愛,但稍微一個有分析能力的人,都能夠很輕易的發現,法蘭西皇帝這一番看似“崇高”的許諾,實際上完全就是在開空頭支票。

  首先,波蘭現在就是一個內陸地區,根本沒有出海口(東普魯士和但澤港都掌握普魯士王國手裡),他的國民想要大規模離開波蘭並不容易。法國和波蘭並不接壤,中間還隔著一大片德意志邦國,這些德意志邦國眼下躲避“革命”還來不及,又怎麼可能允許大批的波蘭“叛民”大搖大擺地從穿過?

  其次,眼下的時代,並不是高度貿易自由、商業蓬勃發展的工業化時代,而是一個農業時代,尤其是在貧窮的東歐,絕大多數人都是農民,他們唯一的財產也就是他們的土地,有些人甚至連土地都沒有隻能跟地主租佃耕種,更有許多人是沒有自由的農奴。

  以這些人的受教育程度,他們可能根本不知道法蘭西皇帝這番宣言;就算知道了,他們也不敢拋棄自己祖祖輩輩耕種的土地,跑去一個人生地不熟的異國討生活。

  在農業時代,“故土難離”才是大多數人的常態,人們依靠土地生存,也自然會被土地所束縛。

  所以,能響應這番號召、並且有能力離開波蘭來到法國避難的,要麼是有家有業的貴族和商人,要麼就是有一技之長的人,這些人第一人數不多,第二從經濟上來說他們也是“有益”的,法蘭西向他們敞開懷抱非但不會給國家造成什麼損害,反而會有助於提升它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威望。

  看似無條件,實際上這個空白支票是穩賺不賠的,艾格隆自然可以隨便說大話。

  總而言之,經過這一番精心炮製的宣言,艾格隆一改之前的冷處理姿態,化被動為主動,主動搶佔了國內和國際輿論的制高點。

  他一方面迎合了主流民意,公開表態了對波蘭的同情和支持,甚至願意敞開國門接納難民,這一下反對派也被堵得沒話說了,他們總不能繼續公開叫囂和俄國開戰;另一方面,他也在國際舞臺上公開地和俄國叫板,向整個歐洲渲染了對俄國的敵意。

  雖然這種敵意現在可能還起不了什麼作用,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沙皇的血腥鎮壓,必然會激起歐洲其他地方的反感和恐懼,整個歐洲的“恐法”情緒自然會被“恐俄”情緒所替代——畢竟,法國人來了雖然會燒殺搶掠,但至少還會推行相對進步的民法、減少封建主的壓迫;俄國人來了,那就是文明的毀滅,比較起來哪個更可怕一目瞭然。

  在連綿不絕的掌聲和歡呼聲當中,艾格隆結束了自己的發言,也將法蘭西的整體立場,明確無誤地向整個歐洲展示了出來。

  誰也不用擔心法國下場引起一場大戰,波蘭的命運已經被註定了:波蘭英勇的抗爭將會持續幾個月,然後在被動員起來的俄軍鐵蹄下被壓垮,重新淪亡,波蘭人民將會重新回到之前的狀態,甚至原本還擁有的一點自治權利也會被剝奪殆盡,他們將會為自己的抗爭支付沉重的代價,自由的火光也將熄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