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遺一丁 作品

第51章 瀹茗興起須酌酒

 第二日,對於大肇是個普通的日子,放之四海也波瀾不興,若是翻開黃曆看也沒那麼多宜忌。

 至少在戌時以前,三郎等人也是如此認為。

 三郎等六人寅時便乘了船,由元三兒引著,往南而來,雖是逆流畢竟路途較近,寅正幾人便分別行事,而他們三人抵達蘆海書院也不過是卯正。畢竟此行就是有目的而來,先要確定那衙內是否在此,便好安排具體事務。

 找到相熟舊友,立刻就有了準信兒,然後蘆頌便坐下飯局,請了故友蒙師,並邀約書院達人賞面,這份邀請自然包含那衙內在內。

 書院雖然身處蘆海浩渺煙波處,卻不是荒山野嶺的地方,挨著的便是清雅而熱鬧,因書院而繁榮的市集,原本不過是鄉野俚民,便仰仗書院的庇佑與賙濟,漸漸發展為遠近皆知的市集。原本的莊戶人家也紛紛成了街肆的東主或者行運的掌櫃,集市也因為書院有了名字,還是當今書院山長親自書寫下來,然後立起了街坊牌樓,將匾額找上等匠人鐫刻出來,掛了上去,便是集市的腳店、客店也以此冠名,顯得與書院親近些,若是招待賢者們開懷盡興,便也能討要不少墨寶下來。

 諸如蘆頌訂下來上等雅間的腳店“蘆汀霜榭”便是昔日書院名師萍庸所書,這萍庸字孚文,乃是天下聞人,數理名家,三十歲的年紀便享譽四方。蘆頌幾人看著這酒幡兒上的題字,不勝唏噓,不想還是與萍庸師兄失之交臂,此時其往京兆府遊學去了,這師兄並非是便宜得來,而是這萍庸也是宗放膝下親傳弟子,切切實實是他們的師兄。

 故人鍾情的所在,蘆頌自然把筵席放在此處,隨著茶飯量酒博士往裡面去,只見這腳店頗有些內裡乾坤,前面乃是尋常餐食,穿堂到了後院便豁然開朗,庭院縱橫十餘丈,青磚曲折為甬道,四時花草種植,挨著院牆乃是圍廊,皆掩在花草之間,後面這二層小樓還引了活水圍繞,門廊兩旁翠竹挺立,饒是夏日,這庭院也清爽得緊。

 入了小樓更有文韻墨香,樓下並不設餐席,乃是供客人們休憩的茶坊,花架周設,卻並非五顏六色的雜相擺設,乃是極為上心的做了花藝、盆栽,奇松異檜為為賓,青蘿玉蘭作臣,偏讓那奼紫嫣紅、粉白黛綠的月季在此稱王作後,如此反而讓這古拙屋舍登時靈動起來。

 上了樓來,因是他們來得早,加之乃是足陌寶錢定下了上頭席面,再說邀約的都是書院有頭有臉的人物,於是便隨著蘆頌盡情挑選心怡的雅間,便看這二層小樓乃是挨著小院的是走廊,雅間皆是朝著院外的遠山清溪,山嵐通透讓人神清氣爽。四間雅間一般格局,只是佈置上略有差異,總體來說便是梅蘭竹菊四君子,品質也是傲幽堅淡四味,雅間有名,有曰‘九疑仙’、‘馨烈侯’、‘碧虛郎’、‘霜下傑’,按著蘆頌本性更愛‘菊’,所謂凌霜飄逸,孤高獨立,外貌桓桓,中情烈烈,入世乃不畏嚴霜之元士,出世則不辭寂寞之逸士。

 然而終究還是選擇了‘蘭’,畢竟是招待書院賢客,所謂空谷生幽蘭,佔盡人間秀氣,大雅宏達為群,還是欣欣向榮為好。

 蘆頌幾人便在這雅間待下來,等那茶博士置下茶水,才交待了茶博士,凡是尋蘆秉文的便領上來。左右無事,便與六郎挨著看了各房內許多題壁詩文,些許佳品皆被店家用絹帛籠上,細細保護起來,打開來看卻是名士出佳篇,回來再看‘馨烈侯’裡的題壁,掀開紗籠再看,果然是緣分,這題壁上分明是萍庸師兄的墨寶,

 一室可容身,四時長有春。何嘗無美酒,未始絕佳賓。

 洞裡賞花者,天邊泛月人。相逢應有語,笑我太因循。

 未曾想昔日師兄也是在此間與佳客酣飲,如此還真是有緣。蘆頌便與三郎說起萍庸師兄曾經逸事,又有六郎插科打諢,時間便這般過去,於是交待六郎將從智家帶來的三罈美酒拿去給店家伺候。這等腳店要麼是鄉里自釀的果酒,別有滋味卻難免酸澀,要麼是丹陽城裡正店買來在勾兌了的,滋味淡薄的很。而智金寶便讓他們帶了三壇上等酒水拿來待客,無酒不成席,美味佳餚豈能無美酒相佐。

 而這三壇酒也有故事,一罈拿去溫上須熱飲的,便是承明樓的‘荔枝貢’;還有一罈須用井水鎮涼了飲的,乃是智家莊戶用海西來的蒲桃酒為底子,用蜜糖與海東的‘秋露白’烈酒調製,飲用時再放上窖冰,乃是入口清爽,沁透臟腑的消暑良方,這也有個全新的名字,喚作‘透骨香’;而最為特殊的便是這第三壇所裝的,智家藥鋪‘清裕堂’精心釀製,並不發售的獨家藥酒,乃是集真觀四季之飲的方子之一改良配製出來的,乃是用西陸所產番紅花為主料,用‘秋露白’為基,取大綦所出冰糖,大晟所產刺杞釀製,其用開百竅、清鬱結、安神明、通清氣,因此得名‘絳雪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