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遺一丁 作品

第55章 懸知不作人間住

 眾人正唏噓時,柳瑒示意三娘拿出已經整理了的日誌。

 “諸位兄弟今日所得,若是再與我二人收穫結合,只怕是局面更加窘迫。”

 說句實在話,在座的幾位其實對於柳瑒與三娘今日收穫並不抱太多希望,畢竟二人只是在內城內外走動,主要是觀察地形,詳實記載豪門士紳門戶,有備無患。但是,聽柳瑒這麼一說,大夥兒這才停止談論,畢竟這二位雖然年少,卻絕非空言闊論之輩。

 “其實今日我二人在內城並未停留太久,午後我和三娘便察覺異樣,索性乘了騾子除了西城門,然後繞了個圈子又走內外北門間道,出了北門一直往北沿著護城河走到河道才從東門回來,這一圈走下來,再結合現在這些情況,只怕有些不妙。”

 柳瑒也不繞圈子,而是拿出書冊,讓眾人看著他所畫的草圖,這些世家子弟,大多是丹青妙手,柳瑒也是五藝俱佳的良士,所勾畫的丹陽府草圖,雖然簡約卻與實際差相彷彿。

 三娘則將桌案上的一片狼藉收拾一旁,取杯盞碗碟來做沙盤。

 這歸德城,蘆頌曾仔細介紹了。

 看著圖冊更是直觀清楚。

 城垣整體呈六邊形,外城週三十餘里,說是東南西北五座城門,其實因為城垣乃是斜六邊形,斜六邊形最短的在東南邊,東南這段只不過是長約不過二里地的城牆,與其說是城牆不如說是規制較大的城門樓子,這段城牆居中開兩門,左右間隔百米,便是外設的甕城,外罩的月城,也各是各的,只有中間門樓乃是居中而立,如此與兩座甕城、兩座月城的門樓形成了‘靁’字形制,莫說大肇,全天下也是獨一份。

 而這城門也各自成了兩個縣分管,總稱‘朱雀門’,但是俗稱東邊的是壽安門,西邊的是福昌門,入了門穿過月城、甕城便又匯成一條南門大道。

 這南門大道銜接著往京城的官道,道路兩旁乃是清渠綠喬,臨街的皆是有臉面的豪商巨賈門面。若是沿著南門大街便可將歸德城均勻分作兩半,而福昌縣、壽安縣轄區也按這條中軸線延伸出去而分開。

 再說這外城城垣便從這座巨大城門往外延伸,只看福昌縣這邊,斜向西南修的這段城牆便是最長的一段,長約七里,然後便是外城西門‘鼎明門’,順著往前走,接著城門城牆轉向西北,於是這所謂的西面城牆便成了個人字形,而這段轉向西北的城牆長約五里,便與面朝西北的所謂北面城牆相接。

 北面城牆長約六里,城門正中而開,這裡乃是從京兆府來的官道貫穿而入,外城門名‘曛風門’,與內城北門‘應天門’相隔不過百餘步。

 如此算下來歸德城外城六面城牆合計三十二里,不愧是天下雄城。

 再看這與外城北面城牆相隔百步而修築的內城北城垣,居中應天門其實與外城曛風門構成一個幾乎完整的城門體系,因此曛風門外只修築了月城,而曛風門若是將兩側間道隔絕了,便是應天門的甕城。

 當前這間道乃是勾連兩側的主路,兩座城門之間只是修了兩道廊道,上面皆用木造風雨廊連接。如今,為了強化城垣守備能力,已經將廊道磚牆推倒,開始版築夯土,再起城垣。

 而為了方便兩道城門之間交通,風雨廊也在改造,福昌縣這邊已經改造成棧橋,橫跨其間。

 內城乃是昔日後宇朝皇城改造,而當年輝煌的宮城乃是曛風門外,早化作烏有。若說皆化作烏有也不妥當,這曛風門便是當年宮城的南門,如今歸德城的北門。

 再看昔日皇城,乃是西北長,東南窄的梯形,這西北面內城牆平行於外城牆,止長不足六里。兩側內收而下,長約四里,東南面城牆則長約三里,四面城牆各開一門。

 北邊應天門沿中軸線與南邊‘端禮門’對應,但是兩側城門並未開在城牆中間,而是緊靠南邊開設,西面‘安嘉門’,東面‘靈光門’,與外城東西城門有大街連接。而鐘鼓樓分列東西,恰似內城兩門的甕城般。

 這內城裡面反而不似外城那般井井有條,挨著北城牆便是應天學府,佔據東北側,而府衙便在西北側,,挨著府衙分別是文武廟、城隍廟以及客館,隔著大街便是高臺上還修了三層樓,比肩西門城樓的正店‘丹楓館’,這家正店規模也只有京城‘豐樂樓’可以相提並論,乃是應天府仕宦趨之若鶩的風流場。圍繞內城城牆的大石廊環繞至此則作成蛟龍首尾相接的模樣,又延伸出來偌大的偃月型瓦子,半攬著丹楓館,這便是內城的大石廊瓦子,雖然規模不如教場瓦子,但是其中吃喝玩樂的勾當更勝一籌,也是應天書院的學子以及東南聚居的豪門大戶子弟流連忘返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