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遺一丁 作品

第73章 牙板數敲珠一串

 於是,太祖登基時便迎廣逸真人以及其師兄西崑崙扶搖子進京論道,並建立典儀。清虛宗主持設壇作醮敕封太祖始祖為靈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以為聖祖。

 當時扶搖子以大智慧勸動道眾,又說動太祖。於是鰲氏帝胄奉清虛宗為大肇道門正宗,然帝王宗廟及御敕宮觀拜三清,而以九天界化身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為首,頂禮膜拜。原因便是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乃南極長生大帝化身,元始天王長子也。

 而清虛宗所尊乃是三清之最尊者,主持天界之祖,玉清元始天尊,玉清元始天尊即元始天王也。之所以如此,便是推動大肇以清虛宗為國教,卻不必使帝王階位與清虛宗諸真人、天師同。

 如此便是人間帝王作了塵世天子,天子自有通天道德感應天運,自有人間法度昭應天道。扶搖子此舉看似作賤了道門無上法度,卻因此得大肇歷任帝王信任,經太祖、太宗、宣宗三代推崇,如今大肇已經是人人誦太上,個個掐真訣的地步,便是士人官宦無不以道門弟子自居。

 這便是潤物細無聲,名不傷而更有實惠。

 因復真觀地處山巔,地勢險峻,地貌逼仄,因此太祖時不只敕建清虛宮,更擴建毗鄰的紫巖太暉觀,以廣逸真人為主持,而後廣逸真人不僅主持了天台山當峹百餘個道觀的整合和修繕,還主導了丹陽城的全面改建。

 而太暉觀便成了僅次於西崑崙集真觀的清虛宗道場,也是天下十大洞天之一。至於清虛宮則以帝王家廟而並立。

 既然奉九天界化身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為尊,天台山太暉觀一脈便以神霄雷法為修行法門,而傳雷十真君便是上蒼普度雷法的傳法真仙。

 因此太暉觀每逢傳雷太一十真君下降之日,便作太一齋,而此齋以恭肅為要,不開山門,不請外客,不聚善信、不破十威儀。

 因此蘆頌與萊觀、營丘檁、敬玉博便在山門外,聽著觀內牙板起、金鼓鳴、鍾瑟齊、磬鈴興,聞百千清修鶴音高誦,和萬千大德鳳鳴讚歌,再品味門前紫岩石壁之上千百年來摩崖石刻與雲篆題刻,將一身濁氣都滌盪乾淨了。

 蘆頌也不知其他幾人感受,遑論一群不知雅趣的商賈,只是怡然自得於這幽妙靈境、紫景太虛中,澗邈霄清、圓明瓊宇亦不過如此,然而就在他沉湎於玉真世界裡,冥冥中似乎一個聲音直入靈翰。

 ‘戊戌日,逢白虎,衝壬辰,龍爭虎鬥,人畜不留!’

 蘆頌只覺得心裡面咯噔一下,急忙斂神聚睛看向左右,豈料其餘人二三人一群都散開來,身邊除了六郎,最近的萊觀也距離七八步之外,正與營丘檁閒談。

 “六郎,你可曾聽得有人說話?”

 聽蘆頌悄聲耳語,六郎有些不明所以,

 “師兄,這不都在說話嗎?”

 他也低聲對他耳語,因為太暉觀裡面的齋會太熱鬧,他們若不是耳語,只能是大聲呼喊了。

 難道是自己的幻覺?

 蘆頌只覺得這十幾個字在泥丸宮裡面忽隱忽現,彷彿就在眼前,觸手可及。

 莫非是靈光一現?

 莫看宗放是道門弟子,但是日常教誨幾個弟子都是不可輕言怪力亂神,這也並非是宗放摒棄道法,而是清虛宗修真者的共識,修行便是沉淪至看破的過程,而沉淪者猶如盲人觀日,不能把害眼的白翳除去,只是聽信他人指月作日,指山海作世界,豈不是迷茫於大道,即便是有人真心幫助,心裡裝著的也永遠是旁人告訴你的。學習便是追尋道理,這個道理不分是道之道還是儒之道,將遮蔽視力的白翳日銷一分,則自己就能看真一分,如何銷便是自己的道。

 因此蘆頌不認為是神仙顯靈,也並非靈機偶得,必然是有高人用獨特法門向他預警。

 可為何向他預警?

 這個人是在他們這一行中嗎?

 自己該相信嗎?

 蘆頌囑咐六郎儘可能的盯住現場每個人,自己也反覆斟酌分析。

 其實從一開始他便對這登寅宴興趣寥寥,用自己同門師兄弟昔日的搏命之舉,來為自己張聲勢、聚聲望,還以此邀買人心。哪裡有什麼英雄豪情,哪有什麼惺惺相惜,所謂登寅宴就是得勢之皆眾人之口嚮應天府黎庶在舞動戰旗,警告每一個有資格站在角鬥場上之人,應當仔細考慮站在哪一面旗幟之下。恐怕今日之後,應天府短時間之內不得安生。

 蘆頌想到這裡,對於營丘栿的好感蕩然無存。雖然還不知使團消息,但按照他們預計,使團無論如何,只要還是想入京,來到此地也就這兩三日內,營丘氏父子所謂在他眼裡就是添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