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遺一丁 作品

第74章 曲終獨立斂香塵

 “若說這附近找個好去處,本來便是這幾座宮觀,只是今日乃是齋日,與咱們這雅集相沖啊!”

 萊觀旁邊搭話。

 “宮觀不可去,那縹雲閣不在其內,咱們便登縹雲閣,在這紫金之巔攬風邀日,做個酒釅花濃盡興人!”

 營丘栿發了話,無人置喙,於是這便是蘆頌此時酒足飯飽的站在雲巔之上的前因,這是此時不只是他,許多人都並不知道這縹雲閣將成為風暴的中心。

 說起這縹雲閣,原本是太宗時候的行宮,方便太宗在這裡休養調理,大約是太宗戰場受傷南返這事兒為後人諱莫如深,此地也被視為大不吉利所在,因此朝廷也無異維持這行宮地位。到了如今,已經是交給當地官府打理,按著朝廷慣例是安置退官熬餘年資任的宮觀使的,只是這類閒職官並不到任,只是掛職領取俸祿,而日常打理之事則交給附近道觀處置,然而這裡管理者又是應天府吏目充任,平時也是幾個閒軍漢和幾個教坊司老伎在這裡對付。

 這裡日常維持費用除了京城和府城的公用錢,便是將這偌大宮院租用給各路知道底細的顯宦士紳使用,畢竟是王室福邸,總不能做些見不得人的勾當,否則即便不杖死也能罪遷南海絕地。

 其實縹雲閣並非是這縹雲峰最高處,再往上輾轉乃是如犬牙般的絕頂,這裡方寸之地乃是昔日高道吐納場所,後來也是修了亭榭的,大約宣宗朝便荒廢了。往來仕宦名士來往縹雲閣多了,當地自有富戶存心攀附,也來附庸風雅,不僅常常擔負了文會一應開支,還有人挑頭作保,幾家湊了財貨在此修築閒松亭。

 說是亭子,乃是由亭、廊、榭、舍一氣呵成的建築。八角歇山頂的亭子矗立於絕壁緣邊,內外兩圈欄杆,內裡的乃是坐具,外側的則是護欄,護欄之外,隔著兩三青巖,即是萬仞懸崖,一組尖山木架遊廊將亭子與花榭接著,這花榭夾在古拙松柏間,捲棚頂覆著厚厚的松針,格扇門環繞做成四壁,外面幾口水甕橫列,乃是僕從們從山腰取了山泉在此儲水,又有坡地疊落的遊廊向下曲折了幾十步,末了的一間房舍乃是山頂留宿的居處,只是大多做了急色之人作樂的去處。

 畢竟下面是皇家別院,明面上還要保留幾分體面,若是小吏雜役也就罷了,若是官人書生在行院內做了苟且之事,為人告發,輕則也是褫奪功名、貶黜緣邊的下場。

 蘆頌此時即面朝亭外,俯瞰一片蒼茫,遠遠望去歸德城也是依稀可見,而亭內除了他,只有幾個衙內、還有三五個文士和幾個歌伎伶人,簫笛琴箏、鼓罄板鈴,佐著新詞妙音一團生氣。方才的酒令讓氣氛逐漸熾熱,酒水迎來送往,不少人已經是雙眼迷離,手腳的張揚開來。亭外不遠處的草甸上,一眾僕役看著主人們行樂也是放肆起來,襯著曲子,各類山氓野調、穢詞荒歌也是烘托著氛圍。

 大概是因為智金寶的緣故,三五個商賈也得以側身其內,而且也換去了皂衣布履的桎梏,在這遠山峻嶺上也肆無忌憚的換了絲絹直裰,個個裝扮的好若士大夫般,而幾個衙內包括蘆頌等幾個文士也都換了衣衫,也是直裰道袍,頭裹幅巾,與大晟放浪形骸的世家子弟不同之處只在於還都簪了花、抹了粉,饒是蘆頌也免不了如此。這便是大肇的風雅,無論男女老少、道俗貴賤皆是以花枝招展、粉白黛綠為美,文達者偎香倚玉,豪富者傍柳隨花,便是市井少年也作一身錦繡招蜂引蝶。

 不同於列國,唯大肇商禁最為鬆弛,四京四輔商人穿著綾羅綢緞招搖過市並不為奇,官府也是視若無睹,但是歸德城卻是其中例外。原因也很簡單,這裡不僅是學風鼎盛,士人本身是從心眼裡瞧不起商人,自然見不得商人如此張揚,尤其是丹陽內千年的名門望族更是齊聚,即便因列國紛爭而分宗別立的,天下間以丹陽為郡望的士族也何止三五十家,更遑論祖墳宗廟於此的,更是不計其數,在這些巨室豪門面前,所謂大商巨賈不過是蟲蟻一般,若是被逮住錯處,本國仕宦還則罷了,若是他國貴族真要是取了這些商人性命,最多不過是罰金賠償驅逐了事,畢竟商人犯禁在先,哪怕是告到朝廷,朝廷也不會為了商人而遷怒他國。

 大肇朝廷是與士大夫共天下,庇護的是一方士庶黎民,莫看商賈平素盛氣凌人,大部分地方官在商民糾紛中,則是一開始就將屁股坐在了平民那裡,依著大肇的司法,地方官吏拿了商人的賄賂,也是辦不成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