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遺一丁 作品

第80章 拔宅危巔窮勝踐

 穿過前殿便有更裡面一片嘈雜傳來,又是亂哄哄的嘶喊怒罵,又是巨物撞擊、利刃交擊的響動。聽得這般動靜,二人反而提著的心放下了一些,只要還有打鬥聲,那便說明事情還未到最糟糕時候,一切或許還來得及。

 二人繞過前殿正堂,就能看到亂哄哄一夥人正在全力攻打正殿,也就是縹雲閣所在。縹雲閣作為別院核心,也是四面圍牆圈成一個院落,前門正對前殿,後門連繫後殿,後殿出去就是直往巔峰的閒松亭了。而不比山門只是一道掖牆,縹雲閣前後圍牆乃與左右兩道宮牆一樣高大,而且這左右兩道宮牆還與前面的宮牆用石條砌牆隔開了,也就是說前院之人想要到縹雲閣內,除非走這院門,別無通道。

 而這院門也如山門一般,是用石條砌成,更由於是行宮規制,前後院牆也是上寬下窄仿若城垣,上面最窄處也寬四尺,還有女牆城垛,便是院門這三間三樓式歇山架構並非是填實了的,裡面也能容納有人防守,關鍵時刻便能將鐵牙放下,如此邊將緊閉的院門後面緊緊卡住,似這夥賊人即便找了石條作攻城槌般撞擊也是無可奈何,如今就是這般堅持著,大半賊人都在撞門,還分了幾夥人搬著梯架往牆頭去,奈何城上人影就那麼幾個且少武力,就在二人觀察時候也頻生險情。

 至於叫罵最兇的還不是這些賊寇,反而來自院內縹雲閣上。

 看這縹雲閣才不愧是帝王別院、皇家氣度,稱得上是雄閣巨構,冠絕天台諸宮觀,只看臺基便面闊七間,每間二十尺,合一百四十尺,進深四間,合八十尺。高作五鳳樓,乃是五重簷,外五層內三層,二四乃是虛層,三五外有圍廊。朱牆綠瓦,高大雄宏。出簷深邃、四角翼飛,寓意五鳳展翅、縹緲入雲之意,便看這通高十三丈,正所謂“高雲漢而彈壓山川”,確實名實相副,實在名不虛傳。

 這堂皇樓宇左援鐘樓,右攜祖師堂,兩邊皆有副階前後如玉帶盤繞,縹雲閣一層正店乃是用參天古柏琢磨雕刻的通高二丈七的玉皇大帝坐像,木胎而衣絹紬,上金銀五彩,實木香桂椒,用桐油石蠟,粉樟丹精礬,如此巨像堪稱至寶。

 而這也是大肇帝王尊崇玉皇大帝之端所在。大宇朝天下皆以三清為至尊,玉皇大帝原本只是六御之一,莫說比肩三清,還在五老之下,然而宇朝崩壞,後宇朝西遷,三朝並舉之時,三朝開國帝王也因自身統序不同,便要從道門中尋求道統傳承支持,所謂天命攸歸所在。

 大綦帝室本來便與宇朝皇室沾親帶故,互為表裡,因此便以三清之一的道德天尊為始祖。而大肇太祖出身只是宇朝帝王禁軍統帥,雖然推崇清虛宗,以靈寶天尊為重,卻總以為出身臣格而不安,因此先是攀附出上清正一萬類克成天尊為家祖,敕封大肇總城隍。到了太宗朝,更是因為自己乃是兄終弟及繼位,帝位統序等於是大宗入了小宗,如今北伐失利,更是惶恐難安,就在這縹雲峰休養期間,先因‘咒詛’案貶死三弟,再以‘怨懣’事逼殺太祖次子,後因‘焚宮’難致長子狂廢,直到每一個能威脅其帝位之人都沒了好下場,太宗這場大病才調養好。

 而就是在這縹雲峰上太宗自雲有黃衣神人下凡相告,大肇帝王乃是昊天上帝化身轉世降臨,自號玄穹高上玉皇大帝是也,如此便在此處作縹雲閣,請名師匠人按太宗描述雕刻造像,只是這神像眉眼間都是太宗模樣,其中意味不言而喻。

 而之所以選擇昊天上帝,便是因為大宇朝帝王也是以昊天上帝之子自居,如此太宗還把大肇帝室身份抬得更高了,但是也是唯恐世人指摘,便直把六御之一的玉皇大帝作為真身,而若是比較臣格與神格,這玉皇大帝倒也與大肇帝王身份相匹配,饒是如此,太宗也是內心於此惴惴不安,終此一生再未駕臨此處,因此這處別院便成了尷尬存在至今。

 然而雖然不再是帝王禁衛的天寰,卻也是人間少見的妙境。

 此時一眾人便在這縹雲閣五層圍廊上放聲叫罵,尤其是裡面還有那女樂、龜公、僕役,更是汙言穢語的罵得讓人面紅耳赤,抬不起頭來。

 二人仔細觀瞧,依稀有幾個熟悉身影,於是下了坐騎,等三郎、風鳴聚在一起,做好準備才好動手。

 再看三郎、風鳴身上也沒沾上多少血水,依舊銳氣十足,於是四人做了分工,智全寶與提轄作前鋒,皆換了長槍,三郎與風鳴用弓箭掩護,接戰之後再用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