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遺一丁 作品

第95章 千里生靈蒙惠愛

 如果說三丹田和三關大家都算熟悉,說到三尸蟲便是懵懂了。

 清虛宗以隱仙派為正宗,也就是扶搖子這一脈,而這一脈主導的清虛宗與其他三朝宗派最大差異便是以修煉內丹為主。

 所謂內丹當然是相對外丹而言。

 道教說的俗些即通過對於‘道’的教化或說教,通過精神形體的修煉而“成仙得道”的宗教,而什麼是‘道’,便因為不同宗師大德的著書立傳和開壇宣講、宗派辯法而不斷演進和分化,從最開始的道德法理思辨,慢慢的具象化、程式化和系統化。

 三洞四輔成為道教四朝四大宗派一致認定的正統經典,其中追求天地人三才和諧、五行輪轉平衡和人心內在的完善成為廣大道眾與善信的普遍認知,但是核心強調順應自然,追求無為而治,通過修煉和內觀來達到超越個人慾望和執著的境界,並非每個人都能達到如此境界。

 道教本源道家,其後道家又為儒、法、名、陰陽、縱橫、兵等諸家思想提供形而上的思想體系,堪稱天下顯學的本源,而之所以能成為無窮無盡的智慧源泉,又得益於南華真人、沖虛真人、通玄真人、洞靈真人將諸子百家之學反哺道學,也終於實現道家、道學向道教的轉型。

 無論是玄之又玄的大道天理,還是損之又損的非攻無害主張,都不能使之成為世俗普信宗義,但是禪修與內觀,修行與作功實現俗人向仙真的飛昇,為天下人開闢了追尋天道的個人出路。

 ‘仙道貴生,無量度人,’為了實現這個不得已而既定的目標,千年來代代傳承中,總有能人異士推陳出新,嘗試走出一條真正可行的道路。

 傳說大禹時代的道教先輩們便嘗試通過服食仙藥實現長生不老和不死飛昇,這便是丹方的伊始,其後為了配合仙藥的應用於效能,而創造胎息、導引、吐納、攝生以及煉器術、房中術等,然而人間畢竟仙方有限,靈藥難求,留到後人手裡,最精華者不過是分佈在三條大龍脈各氣穴上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

 後人於是在這些靈穴旁結廬修行,總要突破修行桎梏,這就是最早的道觀由來。於是靈藥不足,便用丹鼎萃取精華,天緣不夠,便用功德提升福分,除了各類外丹煉化之法,至於符籙、咒法、齋醮、手訣等皆是立功德,意圖通過功德來和丹藥實現大道圓滿。

 而到了清虛宗扶搖子這裡,白雲先生看破了外丹不過是鏡花水月罷了,回頭再看出路還在南華真人手裡,南華真人所傳《南華真經》便把金丹奧義說的明白了,左手外丹,右手內丹,只是後人以為外丹易得,內丹玄幻,以走捷徑之妄念便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行越遠。而扶搖子便立足於‘守一、心齋、坐忘、攖寧’之念,而在經典中總結,在總結中建立體系,從而開創內丹先河。

 認為“上藥三品,神與氣精”,精氣神構成了人的全部。所謂‘精’是性命基礎,‘氣’分為先天之氣和後天之氣,是性命動因,‘神’是精氣的凝鍊,是五行之力在人體內的流轉,而這流轉便是以人為鼎爐的修煉,發則成為真氣,真氣凝聚則是內丹大成。

 扶搖子一生感悟也凝聚在他所繪《無極圖》中,率先整理‘坎離交媾’、‘採藥歸鼎’、‘周天火候’下品與‘煉神還虛’、‘煉虛合道’、‘與道合真’上品丹法。將‘明心見性’和‘煉精化氣’相結合,即性命雙修,而所謂性命雙修中的修命便立足於三宮三關上,所謂得竅便是內丹之築基。

 老先生說起師門前輩也是傾心嚮往之,而他猶記得當年扶搖子宣講此法凡宗門同道皆可辯論與聽講,開壇**七日,聽到最後的寥寥數人,其中便有他,也得益於此,他才能在師父傳下來的醫術上更上層樓;玉清真人則將內丹修行融匯武功修煉之中,因此當代集真九霄武藝才能冠絕一方;至於宗放則開放心性,將傳統道術之辟穀、龜息、煉氣等法融合進來,而反哺諸家外道,如術數、格物之術。

 說到這裡,他也認識到話題已經放離的遠了,這才收回來,繼續往下說。

 三丹田也稱前三關,而三關自然是後三關。

 前三關者,下丹田,是精氣的聚集之處,又名精舍,生宮,所在臍下三寸,方圓四寸之處,此處是先天氣與後天氣轉化的樞紐,為呼吸之根;中丹田,是神能的聚集處,又稱神舍,絳宮,即是膻中穴,即兩乳連線的中點位置,也叫乳溪;上丹田,是精髓的聚集處,又為氣舍,泥丸宮,藏神之府,練神還虛之處,是內氣外放的氣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