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遺一丁 作品

第122章 嗑嗑從渠笑酒囊

 君王宿衛所謂帶御器械者為帝王扈從禁衛,以防不測,只選三班使臣以上武藝精強親信或內侍擔任,屬君主心腹所寄。

 以上禁軍制度,由外及內,常備軍、五重禁衛軍、大內親軍、三衛府郎、帶御器械構成了完備的軍事體系。

 其中三衛府郎、帶御器械乃是帝王親自挑選的爪牙,即便是慈聖太后臨朝稱制,也不曾染指其中。

 而這員將領來自三衛府,親衛府武中郎,出身乃是宣宗淑妃,今皇太妃楊氏的從子。昔日宣宗未登基前,淑妃先得寵於御前,後來慈聖入府,驟得專寵,楊氏卻未因此而失寵,她與柳氏乃是同鄉,年齡相仿,二人之間不僅不曾爭寵,反而相處格外融洽,彼此信任無間,時人常稱之為“卿卿楊柳”,實在可稱為異數。待宣宗即位,凡晉升柳氏,也會晉升楊氏,柳氏成為皇后不久後,便晉升楊氏為正一品淑妃。

 隨著宣宗病重,慈聖對於楊淑妃更是信任,簡直成了體己知心的同胞姐妹,凡起居飲食必與之俱,凡事無論瑣碎總要與她商量通氣。尤其是今上誕生後,因為慈聖年長且有皇后不得親養子嗣的祖訓。於是今上乃是楊淑妃代為哺育,細心照料,擁佑扶持,恩意勤備。而今上因為慈聖秉性嚴毅,反而更親愛慈祥和善的楊氏。

 楊氏得到慈聖與今上一致的信任,更成為其二人之間隔閡的緩衝。也因此,楊氏親眷皆受寵任,雖然楊氏秉著謙謹的性子,多次婉拒對於親屬的恩賞,可即便如此,慈聖憐其只有叔伯兄弟這僅有的血親,將其從市井超拔為西頭供奉官,並賜宅第,楊氏堂兄弟的二子也因此常伴今上身邊,寵信尤甚。

 隨著天使來丹南的便是年長的楊永節字寶臣也。

 按照常例一名中書通事舍人帶著通政司官吏,最多一都尋常禁軍出來宣制都算是高規格了。

 承公雖然是得了經略安撫使的差遣,畢竟本官未動,沒有掛著館閣大學士的貼職,使相尚且稱不上,更非宣麻拜相,如何用了這般大陣仗?宣制的是中書舍人領兩位中書通事舍人帶,還有親衛中郎領御前司捧日左廂第三軍第一指揮伴隨,這番舉動有心者豈能察覺不到?

 當今天子心未免急切了些。

 只有在自己面前,父親才會直白的臧否天下人物。宗淑記得父親對於今上的評價前前後後三次,總結起來八個字,明慎柔謹、叢脞好詳,這個評價不算高,遠不及對於慈聖太后的評價。當然這些話也就是兩父子間說說,畢竟私下謗君即非道德君子的正派作為,也是違犯國法的不敬大罪。但是知微而見著,僅從丹南這些時日的觀察,已經能感受到太后常年秉政與天子成年親政之間的矛盾。

 以丹南為例,地方主政官員出缺已經是常態,大量地方政府停滯無人主理,而與之相對應的卻是冗官規模日劇,一方面,無論朝官、京官、選人,大量無差遣、不釐務的候補官員常年流連銓選;另一方面,科舉制度,國子監規模,門蔭規模都在不斷擴大,啟封城內可謂市井滿青綠、街坊盡冠戴。

 為何會出現這種局面?無非是太后與天子皆加恩仕宦學子,搶奪人望,而朝官也分作兩派黨同伐異,朝堂上還不能做的太難看,但是落到地方上,凡緊要專權之處皆彼此爭奪不休,最後竟成了我的人得不到,你的人也休想得到的地步。

 正是因為這種局面,欒大判才會做出錯誤判斷,認為承公作為簡在帝心之人,其任命必然艱難。誰曾想涉及國家大政,太后與天子利益一致,因此承公的任命自然是一帆風順,欒大判失敗也是應當的,其輸在了格局上。

 不過太后與天子在國家大政方針一致,並不妨礙在其他環節上有自己的計較。

 比如現在後堂中,從啟封城來宣旨的文武四人皆是天子近臣。

 這四人與其說是承公的助力,不如說是大大的麻煩。

 所謂麻煩並非說這幾人是靠著阿諛邀寵的倖臣,恰恰相反,無論是紫舒家兄弟、楊永節還是另一位中書通事舍人蒼龍固,皆是腹內有乾坤的才俊,乃是天子的信臣。倖臣與信臣,一字之別,雲泥之別。所謂麻煩自然是指太后那邊必然會對等的送來擘助,這個擂臺說不得承公都避免不了下場。

 涇渭分明看似人間勝景,卻讓人兩難,因此承公現在當務之急是往裡面再添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