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遺一丁 作品

第122章 嗑嗑從渠笑酒囊

 至於朝官、京官與選人、胥吏的出身並非如列國般或士族察舉、或勳貴傳承、或軍功相酬、或諸侯分封,而是全面依賴科舉制度。

 即所謂科場兩試定出身,即取解試、禮部試。開科十三科,最重進士科,無論是常科還是制科,不論別試、鎖廳試皆看科名。進士科一甲者釋褐即授京官,二甲以下皆以選人外放,進士出身優先選官且遷官高出其他出身一階。且進士出身的京朝官還可超資升轉,其他出身只能逐資升轉。至於不入三甲的要麼戀棧科場,要麼只能屈身為吏目,更多的做了塾師。

 大肇正是依靠這樣層巒疊嶂、枝附葉連的制度,才使得帝王能有效聯繫到國家任何一個角落。同時也是儘可能的將人才捆縛於朝廷及君王的戰車之上,即所謂休慼相關、榮辱與共的君王與士大夫共天下。此等制度弊端不是沒有,最大的弊端就是官員惰政、官吏冗餘、支出龐大,也就是以最低的效率保障國家最穩定的運行。

 當這些弊端落到具體人身上,就是如公良吉符這般的才俊,只是因為是明法科及第,便以選人之資浮沉宦海,若是不得承公賞識提拔,此生止步於寺監矣。即便是承公有力扶持,選人七階歷三任六考慢則十五年,快者也需九年。公良吉符二十一歲出仕,二十三歲便以幕僚佐承公,今日三十二歲改遷京官已經是超擢了。待得改官升階,再尋應天府一大縣為親民官,兼幕府職司,行走府事,如此任期屆滿說不得也可換身大紅袍了。

 這並未承公任人唯親,世人看待公良吉符的際遇,只會由衷羨慕更會稱頌舉主承公。所謂內舉不避親,承公用人先看賢良及能力,多年來隨著承公名譽天下,公良參軍也是附驥攀鴻而成名於天下,隱隱有天南第一法官之名。若是承公不能給公良參軍一個好前程,反而會讓世人詬病,不僅是百姓,上到君王,下至百官皆會質疑有承公沽名釣譽、嫉賢妒能之嫌。

 這便是攀龍附鳳的典範,只要自身德行配位,跟著上官做的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大事,即便就是攀附又如何?這隻能說是意氣相投、知遇情深,恐怕後世也會稱頌如此的

 枝附葉連,相得益彰。

 再次徵辟的乃是這員禁軍武將,聽其他的來歷才知原來如此。

 這員禁軍將領,並非三衙出身,而是來自宿衛殿廷,武衛君王的三衛府。

 若要釐清大肇帝王禁衛制度,必須先要明白天子五重禁衛軍與三衙禁軍的區別。

 大肇軍制下有禁軍、邊軍、廂兵、土兵、義勇等。其中三衙禁軍並非專指帝王御林軍,而是大肇中央常備軍的泛稱。

 三衙者,乃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合稱。三衙者,互不統屬,各自直隸帝王。

 殿前司掌殿前諸班騎兵、御龍諸直步兵、騎步軍諸指揮官兵名籍,有統制、訓練、輪番宿衛與戍守、遷補、賞罰之政令,其中殿前諸班為皇宮近衛禁旅,御龍諸直負責天子第三、四、五的三重禁衛,出則扈從乘輿、入則侍從殿陛,諸直中只殿前司天武左右廂負責把守大內諸門,隨扈帝王出則充禁衛圍子。

 侍衛司總領侍衛親軍步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官兵名籍,有統制、訓練、輪番宿衛與戍守、遷補、賞罰之政令由侍衛親軍步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分管,負責京師守備以及備禦征戍地方,大肇各府路駐泊禁軍多從其中抽調,若是邊疆戰事、各地變亂則負責征戰討伐事務。

 負責皇城大內禁衛的乃是皇城司,掌宮城啟閉及管鑰、木契,殿門、宮門、皇城門及禁衛四色敕號的給換及審驗,諸親從官名籍等職事。

 皇城司親從官合計二千九百七十人,次者親事官合計一千五百五十人。

 再有御前忠佐引見司與御前司、皇城司分工祗應,掌禁衛呈試、決遣、揀閱諸軍之務,凡乘輿行幸,有攔駕自訴者,審詰事狀稟奏,遇唐突滋事者,則可毆擊之。編制一千九百六十人。

 除了以上五重禁衛軍,宿衛殿廷即殿上親衛乃是三衛府負責。三衛府即親衛府、勳衛府、翊衛府官的總稱,其中人員只擇衣冠、勳戚子弟充任。

 其中親衛府非皇親國戚之服親及詞臣、翰林等清貴官子弟不可充任;勳衛府非世代勳臣賢德之後以及侍從官出身者不得充任;翊衛府非卿監以上親兄弟子孫不能充任。各衛府文武各半,府分二十人,合計三衛官八十員,皆三班使臣以上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