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遺一丁 作品

第217章 見說蒼茫雲海外

 宗淑略加思索道, 

 “學生的師叔已經隱居復真觀清修十載,如今也是並無沾染俗務的心思,如今縹雲峰的手尾,以及將來丹朱陵的事務只怕已經讓他老人家熬費心力。況且,若非師叔察覺復真觀中有不法之徒,而讓我等糾察,這才牽連出來紫虛觀逆黨以及邪教與橫山白戎勾結之事,目前,復真觀內是否已經蕩除餘孽尚未可知,故此還是不必將紫虛觀再歸到復真觀名下,我想師叔他老人家也是此意。” 

 承公點了點頭, 

 “便依你言,只是城外紫虛觀偌大產業,又該花落誰家呢?” 

 營丘栿這才說話, 

 “學生有一言,不知可否,還請惟公指點。” 

 “且說來。” 

 “何妨將紫虛觀的產業析分出來?聽世衡提及賊人修建這暗道也是用了兕溪白石,更是用許多財貨來故佈疑陣,可見這紫虛觀已是邪教在應天府活動的主要助力,如此為了絕此後患,學生建議將兕溪白石礦收歸官辦,只留田產三百畝,山林千畝作為紫虛觀道產,再將紫虛觀道士數量檢點,削其度牒五張,將此轉至復真觀處。” 

 承守真捋須,片刻說道, 

 “將兕溪白石礦罰沒收歸應天府衙兼辦,所收銀錢另冊登記,應天府春秋兩課稅賦若有不足,皆從此中彌補,府內諸縣公支不足也從此出。” 

 蘆頌這邊已經羅縷紀存,潤色完畢了。 

 公良吉符也補充道, 

 “復真觀自從縹雲峰案以來,傾心協助我司許多事務,先有救死扶傷之恩,再有近侍衙前大義,然後又是救危扶困,討逆除奸之舉,如此善舉,我司當奏報朝廷予以旌表嘉獎,以弘揚正義,彰顯天恩,使世人知曉何為天下正道,以滌盪人心,滌除邪教歹念!” 

 這不是謙虛的時候,包括宗淑都深以為然。 

 承公也做了決定, 

 “故懷朱臺關涉城防,因此收歸官有,並在此興建子城,以為歸德城城防之用,” 

 又繼續安排道, 

 “因丹楓館為賊人所焚,殃及大石廊瓦子,因此大石廊瓦子遷出內城,往原福昌縣衙舊址安置,如此與壽昌縣教場瓦子東西並列,也可彌平兩縣稅收。” 

 再說道, 

 “福昌縣衙遷往外城紫虛觀處,因紫虛觀、翠蕤閣為邪教逆產,因此收歸官有,作福昌新縣衙營建之用。” 

 這還沒完, 

 “原丹楓館之建設經此案已顯露危及內城城防之大患,因此不必重建丹楓館。” 

 然後繼續說道, 

 “涉案諸人犯田產皆收歸官有,交房舍務發賣或租賃。應天書院南房舍藏汙納垢,有傷學風,責令改為邸店,由應天書院打理,府衙親自監督,若有再犯嚴懲不貸。” 

 到這裡又說到了關鍵處, 

 “丹楓館與大石廊瓦子這片地界,你們怎麼看?” 

 “也當收在府衙,然後仔細發落!” 

 公良吉符牽頭,大體都是這個意思。 

 “那老夫便先說幾個意思,丹楓館原址興建文昌閣,不許雜七雜八的亂了世風;至於大石廊瓦子則改為宅基,由房舍務督辦發賣,許外城仕宦遷入。外城騰挪出來的房舍許內外城居住十年以上客戶購買落戶,可進學科考或坐商起店。” 

 這些都安排妥當了,才說道, 

 “奏報朝廷復真觀義舉,請賜紫衣師號,加賜度牒為常例,令賜度牒為獎勵。另,因故懷朱臺原系復真觀打理,作為補償,特請將北尨山及南北各十里交給復真觀打理。” 

 宗淑聽罷與智全寶對視,二人高興之餘也是驚詫,如此手筆堪稱絕妙了,如此那亂墳崗子即便遷墳,也有了安置地方了,而且更是毗鄰北尨山,如此只怕許多人還會爭先搶後的主動遷墳了。 

 “學生代師叔先致禮於惟公當面,感念惟公恩典!” 

 承公揮揮手讓他二人安坐。 

 “幸虧這場禍事正值秋稅,否則如此規模的損失,應天府是難以為繼的。” 

 公良吉符也說道, 

 “也幸得羽廉訪允諾了京中禁軍撫卹皆有三衙那邊料理,不必咱們地方支出,還有都轉司那邊也打算從秋稅轉運的漕綱中調劑部分留為地方支用,只是還需應天府出具個明細出來。” 

 承公問道, 

 “今秋秋稅如何情形?按現在賬面出入可有盈餘?” 

 蘆頌則回覆道, 

 “秋稅應於八月五日結訖,按去歲結合目前進度預估,秋稅五穀約合八萬石,約值五萬貫,絹兩萬匹,值兩萬貫,雜錢四萬貫,房舍稅三千貫,酒課三萬貫,各色商稅兩萬貫,除役錢兩萬貫,約合十八萬三千貫,與去歲平。地方留支只五萬貫,截止前日,莫說盈餘,還有往年與今年積欠兩萬八千六百四十四貫。” 

 “知會都轉運司,需留支一成在地方。” 

 “如此也不足兩萬貫,便是清欠尚且不足。按著惟公方略,因為丹楓館、翠蕤閣、紫虛觀以及許多富戶牽扯逆案,這些都是抄沒的,明日裡便能得到確信之數,略略估計該有萬貫。福昌縣衙遷址都是現成建築,只需些改建費用即可,其餘房舍發賣租賃今年也有三千貫的收益。只是懷朱臺子城建設,文昌閣建設以及新瓦子與房舍建設乃是不小的開支,還有城垣等處修繕費用,以及諸軍撫卹、賞賜、安置費用也是不菲。這些還需有個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