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瞳 作品

53.抉擇的交叉口 一更

 奈何這人天賦異稟,對船舶的認知過於超前,一心想造出橫行大海的遠洋船。泉州造船監辨不出千里馬,容不下他,這才有了“仙人造仙槎,並孤身一人漂泊南海”之事。

 這樣一個醉心造船的人,對不理解他的泉州自然沒有半分留戀。

 落腳當日,聽說潮陽縣張貼了召農工商令,梅仙人瞧過之後,便請阿尋為自己造個新戶籍,正式以工匠身份,落戶潮陽。

 戶籍籍冊上,他用了梅舟這個新名字。

 七娘得空尋過來時,正趕上梅舟在院中鋸斷木。

 鋸木頭的聲響富有節奏,充斥律動,七娘踩過滿地的刨花,走到梅舟跟前,大聲問:“如今都沒有造船監那些工具,你就能造船嗎?”

 梅舟被這一聲吼,才察覺到七娘來了。停下手上的活計,滿面自豪道:“造船監那些不懂船的人,工具再多,木材再好,也不過是糟蹋東西。好船講求的是結構和技術,結構上已經有了七娘子的圖紙,只消有紮實的榫卯技術、水密隔艙和捻縫技術,造一艘好船便不在話下。”

 七娘這幾日用功讀了制船的書。

 因而,梅舟這一番話說下來,她也能聽懂。

 大唐的造船技術確實令人歎為觀止。

 一艘船單靠榫卯結構,與少量聯合處的鐵釘,便能拼出大致的船型。這種釘接榫合的木工工藝,是在大唐首次被用到了制船上。船匠們利用榫卯控制木件之間的扭動,精密計量,使最後造出的船隻更為穩固耐用。

 再說水密隔艙。

 聽起來複雜,其實就是防水艙。

 它最早就是專為漕運船而生的,萬一船體航行中有哪處漏水,不會影響其他艙室,以此來保住更多貨物。

 而船體要被劃分為數個小艙室,進行分離隔水,就必然少不了捻縫技術。

 顧名思義,捻縫就是對木板縫隙、螺栓孔穴進行填補,防止船體因為這些縫隙而漏水。3

 這是一種很神奇的老祖宗的智慧。

 七娘看了半晌書,實在想象不到其中的奧妙,這才溜達著跑來尋梅舟。

 梅舟聽七娘疑惑,也不藏私。

 他把七娘當作自己的伯樂,笑道:“泉州造船,用於捻縫的材料主要是桐油、石灰和貝殼粉,到了河南道和劍南道那邊,因為不靠海,不好尋貝殼,便會用一些麻物燒成的灰代替。”

 捻縫技術一旦掌握了配比,主要靠的還是耐心和細心。一艘船所有的縫隙角落是半點也不能落下,否則,入了水就是功虧一簣。

 七娘點點頭,忽然想到什麼,開口問:“桐油……是桐樹上落的油桐子榨出來的?”

 梅舟點頭:“這東西用途廣,桐油燈能照明,熟桐油又能防水,油傘上頭塗的那一層也是桐油,所以並不便宜。許多船戶刷不起這東西,只會用油桐樹燒灰,給船做捻縫,效果大打折扣,經不起太大顛簸。”

 七娘眼前一亮。

 造船她不會,制桐油肯定能幫上忙。

 嶺南道東側和劍南道西南都長著許多野生的油桐樹,不能白白浪費。七娘扭頭吩咐阿尋,待會兒讓戚翁那邊試試壓榨桐油子。若能降低成本,或許可以建議張阿翁,倡議百姓種植油桐的事情。

 七娘琢磨起這些有的沒的,表情就不由變得慎重又嚴肅。

 梅舟側目瞧了一會兒,才笑著開口:“七娘子與江淮兩道的造船監對上,倒是真沒在怕的。”

 七娘便仰起頭:“有什麼好怕的。”

 “這江淮兩道湊一雙,吃了數十年漕運的紅利,卻一點兒長進都沒有,每年到汴河口,不知損耗多少糧銀。這些虧損到了來年,可都是百姓頭上沉重的課丁稅。”

 梅舟怔了怔,沒想到小女郎竟能看到這些微末之民的苦痛。

 他垂著頭繼續鋸那一截斷木,口上也贊同道:“貞觀年間,太宗在江南十二洲設造船監,從那裡出來的弘舸鉅艦無數,因而,很多人肯定覺得江淮比嶺南有太多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