黯淡星L 作品

第55章 廢史立牧?

 目前來說,內地的郡國,如果沒有生亂,郡兵一般維持在千人左右的規模。

 兵權歸於太守。

 劉辯所想的,更多的是利用一個地位只比郡守、國相低一檔的都尉,來制衡太守,並與太守互相監督,有兩個人,起碼能和地方勢力組成一個三角,不會都那麼輕易地被地方勢力所拉攏。

 畢竟,光武帝時代所需要擔心的地方上成規模的有職業素養的軍人已經不存在了。

 以現在郡兵的規模和所經受的訓練,完全比不了西漢時期那些專門挑選出來的接受野戰正規軍訓練的騎士、材官等。

 即便是現在朝廷募兵優先選擇的位於雒陽周邊的三河騎士,更多的是指有戰鬥經驗,因為真正的騎士制度,已經隨著都尉一起被廢除了。

 盧植在不是沒當過郡守,還帶兵平過叛,對於這些事一清二楚,他認真思索之後,先是肯定:“今之郡縣,縣中諸多事務被收歸郡守府中,郡守可憑此統管全郡上下,殿下所慮,不無道理。”

 隨後又不得不給劉辯潑一盆涼水:“郡守、國相、縣令皆需守三互法,然郡國自丞以下,功曹、主簿等百石,皆由豪族大姓輪替擔任,太守若無兵權,一旦郡國事有不順,若都尉不能相助,僅靠太守一人而無憑仗,恐難以制衡地方。”

 百石屬於郡守不用通報朝廷就能任命的官職,但實際上已經變成了地方豪族的自留地,豪族靠著這些基層官吏掌控地方。

 其實嚴格來說,這不算是完全的壞事。

 光武帝當初經歷了被儒生吹捧起來的王莽和其新朝的覆滅,依舊選擇推廣儒學。並藉助儒學對士族的影響力,成功將西漢時期橫行鄉里、侵漁小民、習削貧者的豪強變成了賑濟貧乏、詩書傳家的賢良。至於代價,則是豪族對鄉里的掌控權。

 也因此,對於那些依舊不識詩書不修自身的豪強,賢良們發自內心的鄙夷。

 劉辯曾聽過講座,聽講臺上的教授談起,儒家的知識分子有兩次大的實踐。

 一次在西漢,一次在東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