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筆梨 作品

第177章 炒樓


前世的沈萬福或許是出身於嶺南廣府之地的緣故,對於港島、濠江與臺島地區的歷史研究極為感興趣,更是聽說過許多曾經到過港島地區炒樓、炒房的親朋好友的回憶,說是在5、6十年代就出現了炒房客,在1960年代中期銀行擠兌潮出現之前,更是達到了高峰!

在沒有出現【分層出售、分期付款】的售樓模式之前,港島地區的炒房客基本都是有錢佬,手上捏著大量的流動現金,動不動就耗費幾十萬港元來購買1大批互相挨著的舊樓或者是地皮,經過簡單的改造之後,要麼就是出售給從內地遷徙至港島定居的世家大族、要麼就是直接轉手給其他有需求的炒房客,反正賺差價賺得盆滿缽滿的!

港島炒樓成為1個行業,大概要從美孚新邨開始。1960年代中期,美孚石油公司眼見大批新移民湧入港島,加上經濟起飛,市場對房屋的需求日益增加,於是將荔枝角的油庫改建成1座龐大的私人屋邨!

可惜的是,在當美孚屋邨第1期落成之時,恰好碰上港島社會出現嚴重動亂,從而導致了樓價暴跌;當時剛落成的位於尖沙咀中同道的何海卿大廈,每個上千平方英尺的單位定價5萬港元也少人問津;9龍塘和渣甸山的別墅,更是開價7萬港元任由挑選!

見此情形,美孚公司只好以低價推出屋邨單位,在動亂結束過後,港島樓價居然開始急速反彈,買了美孚屋邨單位的人賺了大錢,其中不少炒家就是早期低價入手的家庭主婦!

到了1970年代,置富花園、太古城等大型私人屋邨相繼推出,更是造就了1批新炒家,其中不少就是從美孚屋邨‘轉戰’過來的師奶大媽!

1976年,置地推出了薄扶林置富花園,當時正值地產低潮剛過去,地產發展商要動腦筋去打開銷路,置地在中區設置示範單位,大張廣告業且以每平方英尺樓價200-230港元低價促銷,結果引起轟動。

不少市民聽聞此事之後,提前1、兩天前去置地集團的售接處排隊買房;當時地產經紀及炒樓集團尚未興起,排隊者大多數是置業自住市民;由於隊5太長,置地集團開始派簿。

到太古城推出銷售之時,由於樓價節節攀升,炒樓者趨之若鶩,賺得不亦樂乎!

在太古城在出售北海閣的前5天,就有【髮型仔】1夥人馬在售樓處前輪候,等到正式發售的那1天早上8點,排在前十名的炒樓者以5000港元的代價讓出位置,平均每輪1天就有報酬1000港元;到了早上9點,鄰近正式發售之時,出讓位置的代價上升到1萬港元。

據說有1位師奶以5萬港元打本,在1977-1979年期間1共賺了70萬港元,純利是本金的14倍;1980年代初地產高潮之時,最轟動的炒樓排隊事件要數在尖沙咀新世界中心售樓處輪流購買沙田第1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