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筆梨 作品

第177章 炒樓

當時正值青衣美景花園、愉景灣第1期發售前後,排隊買樓巳不是新聞了,但是輪流購買沙田第1城的人實在太多,場面極為震撼——

有的人提前1個星期就已經露宿街頭、有的人更是自帶木棒、鐵管自衛;‘代人排隊買樓’,大概就從那個時候開始興起的,至於集團式炒樓活動也是應運而生。

在最瘋狂的時候,大炒家整幢、整幢的樓宇進行炒作,1時廣為人知的金門大廈就在短短1年之內實現3次轉手,樓價從7.15億港元上升到16.8億港元,炒樓風氣日漸熾盛!

不過在1982年港島地產行業‘泡沫’被戳穿之後,炒樓者集體樂極生悲,更有不少人做了【大閘蟹】(1窩熟),簡直是損失慘重啊!

到了這種地步,愉景灣早期的別墅、沙田第1城的住宅單位、青衣島的美景花園、太古城第十期的星輝臺以及和富中心,無1例外都成了炒樓者的滑鐵盧!

根據某些小道消息:有1位炒樓者原本是住在太安樓1個400多平方英尺的單位,在炒樓賺到錢後立即搬到了太古城,曾經入手過4個住宅單位。在1981年港島樓價到了新的歷史高度臨界點之前,此人貿然買入太古城星輝臺的幾個單位,結果沒多久樓價就急速下跌了4成,最後連自己的老本也蝕光,不得已重新搬回太安樓居住。

當時《星島日報》的物業出售分類廣告經常張貼有【貼(補)xx十萬元出售】,這是炒家為了拋售早已市價十不存1的樓房,被迫向買家倒貼數十萬港元。

港島的樓房炒家大致上可以分成4類:第1類是小型地產公司。1970年代後期,港島樓價飆升,小型地產公司在完成自營物業發展之後,其所得資金很難開發大型的自營物產,原因是地價升得太快了。於是有1部分的小型地產公司將流動資金投入到炒樓、炒房當中,由於這1類炒家基本都是地產業內人士,與大型地產發展商有1定的聯繫,往往可以整幢樓宇或者是批量買入,然後再自行出售或代理出售——相當於是港島地產經紀領域的新發展!

第2類炒家是所謂的‘炒樓集團’,也就是港島市民戲稱的‘大撈家’——不同於港島黑道分子是通過暴力手段來撈錢,這些‘炒樓集團’當中的1部分是來自小型地產公司、大部分是屬於本地或者是外地的非經營地產的企業集團。

在港島地產經營當中中賺取利潤之後,看到港島的地產業如此興旺,於是轉而加入到炒樓的行列當中。這些‘炒樓集團’有時可以賺到盆滿缽滿、但有時也會輸得血本無歸——像當時花園道的愛都大廈,炒家在1980年買入,結果到了1983-1984年就被迫以降低3、4成的價格賣掉,這樣的買賣很難說成是盈利的了!

但是在眾多的港島炒房客當中,‘炒樓集團’絕對是炒房客之中最具實力的!